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要求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实质】向西方学习本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器物制度民主、科学新道德思想文化师夷长技以自强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因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2)“经世致用”思想和西学东渐的影响(3)鸦片战争惊醒——根本原因——思想基础——直接原因鸦片战争(1840-1842)2.概况A.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主要贡献:B.魏源——“放眼世界先行者”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3.评价:⑴积极影响: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⑵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提出的背景(19C60年代)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代表人物“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3、含义【拓展】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学习西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洋务运动内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京师同文馆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洋务派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西方科技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顽固派的阻挠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历程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三.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19C60年代)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郑观应《盛世危言》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政治: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办学校,学习西方科技王韬、郑观应等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产生局限的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2、19C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①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③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1、背景(19C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曲线图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康有为思想特点—移花接木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变法通议》自序“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梁启超的思想特点—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建君主是国家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严复的思想特点—用进化论来宣传维新变法维新思想的实践:百日维新(变制度,残花留香)戊戌六君子荣禄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变法人物A、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强大B、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维新思想的影响--残花留香2、失败原因:孙中山三、走向共和——民主共和思想1、背景:①维新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受挫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2、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方式:创办刊物、编印小册子、组织团体3、民主共和方案①提出:1894年,兴中会②确立:1905年,同盟会③初步实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4、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②意义:a: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受到进步人士的拥护,使更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之比较:维新派革命派相同点不同点(1)、主张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2)、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阶级代表思想主张特点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实行君主立宪学习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推翻封建政府,实现民主共和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库仑。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01234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01234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问题一:新文化运动背景1、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2、政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专制独裁,企图复辟帝制3、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二十一条》的签订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蔡元培时代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