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2主要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3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4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5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6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3)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4)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7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8问题之一: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2)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9问题之二: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第一,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没有能力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容许资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成果,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第三,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第四,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10(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1、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2、1953年至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1“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12(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2、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日起就早已明确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13(四)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现实可能性)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4、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政治条件: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3、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建国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靠支柱。4、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实行必要的正确的政策,保证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发展。经济条件: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部分组成。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控制了民经济命脉。14两大阵营搞冷战――战后初期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15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经过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16(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53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18(三)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19(四)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这个时候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现在就需要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20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2)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21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现实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22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23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4“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论合作制》25恩格斯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压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26农业合作化的三个步骤27“三步走”第一步,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年底。组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从1953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组织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从1955年夏季到1956年年底。组织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829(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2、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3、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30“三步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逐步过渡。(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组织。31(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1)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思想。32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两种方式来剥夺过去的剥削者,并认为如果用赎买的方式改变所有制是“最便宜不过了”。如何剥夺“剥夺者”?33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但由于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联合起来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使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被迫采取了没收的手段。如何剥夺“剥夺者”?34(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赎买”的方针。35(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实行“和平赎买”方针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第三,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4年毛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商会理事长何贤亲切交谈36(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现实依据第一,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为阶级矛盾由对抗性转为非对抗性来解决提供了前提;第三,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巩固的工农联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第四,我国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五,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第六,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第七,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37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1)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所谓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已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38(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年底—1953年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用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二阶段,1954年—1955年下半年,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实施“四马分肥”第三阶段,1955年秋—1956年底,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清产核资、定股定息。3940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基本原则是“量才使用,适当照顾”41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一)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42(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1、失误和偏差表现(1)1955年夏季后,农业合作化及对手工业的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2)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432、失误和偏差原因(1)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2)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3)认识上: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4)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44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当然缺点也有。从工作来看有时候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4546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共产党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