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我们应首先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1.了解张九龄诗歌已具备了盛唐诗歌意境雄浑阔大的特质。•2.了解王维“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3.月意象的小结。望月怀远张九龄【生平补介】•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于是,望月怀人成了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鉴赏•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口头描述该画面,并分析作者这样构思有何特点?•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从意境上说说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颔联:“怨”什么?为何“怨”?“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应有怜爱之意。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品读与探讨: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人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王维《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中国传统诗画中的“空”与“静”•“空明虚静”是中国传统诗画中的共同特点。“空”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静”更不是死板,空明虚静是一种境界,文人画中,烟林寒树,古木老泉,雪夜归舟,龙潭暮云,幽山民居,渔庄清夏,都透着宁静,而宁静中又有生命的空明(濛)与灵动。•最常用的手法是“空山无人,流水花开”解题--山居秋暝“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问题思考1.找出诗歌前四句中的意象,这些意象集中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境?明月松树山石流水→→静•2.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3.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4.诗人在诗歌的末尾想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山的秋景,秋的宁静,让诗人感觉到的是生命一片澄明,面对宁静的秋山,诗人感到心灵的自在,这秋天的意境正是诗人生命里的春天,为什么要归去呢?何不在此留居下去?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山水时内心的喜爱与心灵的安宁。这是受佛道深深影响之后的王维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小结诗词中的“月”意象•A、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B、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C、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D、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E、月亮是永恒的象征。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