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玄宗先天元年,卒于大历五年。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迹。其一生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杜甫早慧,七岁能作诗文,十四五岁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弱冠之年,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是南游吴越,大概有三、四年时间。24岁时,赴洛阳参加科举,没有及第。后来放荡于齐赵一带,度过了一段狂放的生活。33岁时,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在长期的漫游生活中,诗人接触到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二)困守长安时期(35-44)35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开始他满怀信心,也很自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在长安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到天宝14年才获得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了。此时作品开始转变,进一步反映黑暗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新内容。于是,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出塞》、《咏怀五百字》等现实主义的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战乱发生后,杜甫把家小迁到白水,又转到鄜州羌村。只身去灵武见肃宗,陷于叛军之手,被押送到长安。写出了《哀王孙》、《悲陈陶》、《月夜》、《春望》等优秀作品。后来,杜甫逃到凤翔,见到肃宗,任左拾遗。因上疏直谏触怒肃宗,几乎被杀,得到赦免后回家省亲,写下了《羌村》、《北征》等现实主义杰作。长安收复后,从鄜州来到长安,再任左拾遗。很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产生了《三吏》、《三别》等杰作。可以说,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是他诗歌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的重要时期。作品忠实记录了战乱中的百姓生活,带有强烈的忧国忧民色彩。(四)漂泊西南时期(48-59)759年7月,杜甫弃官华州经秦州、同谷,来到成都。安居生活仅过了两年多,遇到了西川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又因避乱而开始流浪。严武再镇剑南,他携家重回成都。严武第二次镇蜀时,上表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死,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带着全家老小,过起了流浪逃难的生活。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旅葬于岳州。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写了1000多首诗,这一时期作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这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杜甫思想杜甫的思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他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也有着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由此而形成的杜诗风格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杜甫思想杜甫自幼就受到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思想杜甫的思想特色,具体说,是吸取了儒家思想进步的一面。他具有“任重道远”的积极的救世热情,具有“忧民爱物”的思想,也有“能爱人能恶人”的愤世疾邪的善恶分明的直感。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杜甫思想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核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伟大诗人,其作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最纯正最深厚的儒家风范。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备受磨难,本着忧国忧民、激愤忾悯的情怀,其诗作较真实地描述了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反映了民间疾苦,有“诗史”之称。杜诗艺术成就极高,为历代所重视,注家蜂起,到宋代有“千家注杜”之说。清代的仇兆鳌花费20年时间,搜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资料极为详尽,至今仍不失为阅读杜诗的一种重要的参考书。•杜诗镜铨•(唐)杜甫/(清)杨伦/1998-02-01/上海古籍出版社•《钱注杜诗》清钱谦益笺注早期诗歌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着明显区别。如《房兵曹胡马》、《画鹰》、《望岳》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此诗写于开元24年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杜甫诗歌主导思想内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全面具体地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面貌,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愿望,充满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一、面对现实,讽喻时事杜诗具有严肃的写实精神,能够及时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处处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天宝以来几乎所有比较重大的政治事件,都在杜诗里得到及时反映。在杜甫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中既有对人民的深刻同情,也有对统治阶级腐朽现象的批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二、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杜诗中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深刻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如三吏、三别、《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描写日常生活杜甫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此种激情常融入其写景、纪行诗中。他的诗也表达了对家人、对至爱亲朋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如《登高》、《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月夜忆舍弟》、《不见》、《梦李白》等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诗人久已积压在心头的政治危机感和大乱将临的预感,为沿途所见荣枯之异和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激发,创作了这首名诗。作为杜甫五言古诗中的代表作,全诗所咏之怀,主题有二:一是叙说他素怀济世之志,却不得伸展,虽艰难困苦,仍不改初衷。二是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对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及动乱的苗头表示了沉重的忧虑。全诗以“穷年忧黎元”为主线,标志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已经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它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生活与思想的总结,在艺术上也已达到纯熟境地。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高度评价这篇作品,说:“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全篇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感时忧国,披写满怀,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波折。风格沉郁顿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名篇,描写的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时的情景,讽刺了他们骄奢淫逸的丑行,也从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字面上不见讥刺痕迹,但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中,其隐含犀利的讥讽,已隐然入木三分。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骚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石壕吏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石壕吏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新婚别杜甫•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别《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新婚别《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人物语言个性化,采用不少俗语。此外,在押韵上,一韵到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