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寒假中,走亲访友,大家谈论的话题,大多离不开孩子教育。有的小孩子要进入幼儿园了,说要进一所好的幼儿园;有的上了小学,说要在家里配置打印机了,因为老师会把作业发到邮箱里去,学生自己收了完成;还有自家的孩子,别人一见面,就会问在哪里上学呀?成绩怎样呢?种种一切,都离不开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时自己面对一些问题,也会产生一点无奈,一点茫然,想到我们学校中的那些牵涉了我们大量精力的孩子,我也是在想,我们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对于这些孩子,怎样教育?《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寒假这短暂的休息时间有了心灵上的充电。让我用教育的本真来试着解开一些我的困惑。教育在书本上的概念是这样的: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林格对教育的阐述是:真正的教育,绝不是仅仅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的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学生到了相应的年龄,就送进学校接受教育,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教育在社会上变成了“收骨头”“做规矩”,让一些还没进学校的孩子就对学校产生了恐惧感。学生进入学校后,大家用一根尺子来衡量自己的地位,那就是分数,成绩好的优秀学生,成绩差的,就被划入差生的范畴,成绩中等的,也就混在其中,大家为着同一个目标“中高考”奔跑着。老师、家长站在边上有的为其加油鼓劲,有的扬鞭奋蹄,最终有人成功了,欢呼雀跃,有人失败了,痛哭流涕,甚至轻生。在这样一个怪圈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备受争议。教育到底怎么了?其实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都没有静下心听听,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孩子的想法是什么?林格指出导致当前中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的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都是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宝典,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我现在面临最多的孩子其实就是厌学的孩子,他们有的缺乏家庭的关爱,有的从小到大没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有的很少获得过别人的肯定,他们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获取别人的关注和对自己的肯定。在担任未保老师的这些日子里,我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学生,刚开始,我也是教育,我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或者说是中学生行为规范挂在嘴边,对孩子不停地说,可是,读了林格老师的书后,我知道,这样的说无疑是低效的,要真正地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来解决实在问题。我面对的是正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自我认同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还是整齐划一地把他们当成小孩子看待,那么我们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心灵感应。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灵,走不进他的世界,那么我们所谓的教育是无效的。也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家长所说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孩子的叛逆,往往是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于老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林老师说: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我想以后我在和这些孩子交谈的过程中,我也要学着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当学生发生问题后,我要先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让孩子把心打开,使得相互间的沟通没有羁绊,教育的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例如初三有个孩子,以前一冲动就会拳脚相加,由于打架伤人被政教处教育了多次。在每次的教育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思索,如何走进他的心灵,让教育变得更有成效。在政教主任袁曦老师和其他同仁的帮助下,我逐渐拓宽了视野,跟这孩子交上了朋友,经常和他聊天、谈心,利用自习时间帮他背背古文、诗词,默默化学元素表,甚至陪他下下棋,渐渐地我感到他也愿意跟我说些心里话,同时我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他的规则意识、是非观念和改变之前不良的行为模式。虽然他最近又伤了人,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没有再殴打对方,是想拉对方到政教处解决纠纷的过程中造成伤人事件。这让我感到他的认识和行为已经有些许变化,至少这次他抑制了打人的冲动,至少这次在与别人发生摩擦时想到了政教处老师,包括在处置过程中,他认识错误的态度以及就赔偿事宜消除家长的误解也做了些努力。虽然我知道人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改变他之前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偏差较难,但我更愿意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到他点滴的进步。又比如一次放学后我在校门口看到初二的一个孩子骑着改装的摩托车在马路上疾驶,以前我接触过这孩子,他给我的印象是不太容易交流,特点是:如果没有当场发现,一般不会认错;即使知道错了也会碍于面子死扛;要么就摆出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理不睬。我上他们的课,接触机会较多,我经常跟他聊天,渐渐地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他有时也会主动找我谈心。第二天找到他,我没有用说教来教育他,我只说:“哎!你昨天骑摩托车的样子蛮拉风的,什么时候也给我玩玩!”,孩子即可认识到了自己错误并且一一对我讲述了这么做可能造成的危害,临别时我跟他讲:“你的命只有一条,不是《极品飞车》,没有重来,你懂的,法规也不是用来看的。”他频频点头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了。让孩子对我敞开心扉,认同我,接纳我,让我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就显得格外重要,她即是一块叩开学生心灵的敲门砖,也是一块检验教师教育理念的试金石。130年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用57美分改变一所贵族学校的教育理念,创建了不同于美国其他名校的费城大学,她给予更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当我读过《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后,使我更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对我今后的工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杨伟民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