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评估与引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的评估与引导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彭祝斌目录一、网络舆情的形成二、网络舆情的评估三、网络舆情的引导•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一、网络舆情的形成•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和格局。•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形成。(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1.传播的爆炸性2.主体的隐蔽性3.信源的模糊性4.网民的互动性5.意见的指向性6.影响的显著性(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公共事务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的形成网络互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图1.1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1.渐进模式•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2.突发模式•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二、网络舆情的评估•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态度倾向(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位的。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发帖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跟帖数量•跟帖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2)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新闻数量(三级指标)•发布新闻数量变化率•累计浏览数量•浏览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3)博客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博文数量(三级指标)•发布博文数量变化率•累计阅读数量•阅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4)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其他通道:主要包括即时通信软件(QQ、MSN)、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值(三级指标)3.内容敏感指标(一级指标)•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性(二级指标)•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程度(三级指标)4.态度倾向指标(一级指标)•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倾向。•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性(二级指标)•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程度(三级指标)第一级指标第二级指标第三级指标传播扩散流量变化流通量变化值网络地理区域分布网络地理区域分布扩散程度民众关注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累计发布帖子数量发帖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跟帖数量跟帖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累计发布新闻数量发布新闻数量变化率累计浏览数量浏览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博客通道舆情信息活性累计发布博文数量发布博文数量变化率累计阅读数量阅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值内容敏感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性舆情信息内容敏感程度态度倾向舆情信息态度倾向性舆情信息态度倾向程度•网络舆情评估的流程,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如图2.1所示:(二)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舆情收集和整理舆情分析和研判舆情总结和报告图2.1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1)舆情的收集①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以虚拟社区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小道消息、谣传、各种议论的集散地,蕴含着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并通过转载扩大影响,以个人网页为主要挖掘渠道。•社会思潮以及理论动态舆情,以学术类理论网站和社科类言论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1)舆情的收集②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舆情热点•舆情焦点•舆情兴奋点•舆情波动点•舆情重点•舆情诱发点(1)舆情的收集③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酝酿阶段•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2)舆情的整理•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1.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三)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案例:作家谢朝平遭跨省拘捕——舆情分析2.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三)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案例:“5·7”杭州飙车案和南京“6·30醉驾惨案”舆情处置比较分析3.抽样分析法•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三)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1.单体化技术(1)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梅雪等人(2007)通过全自动生成网页信息抽取Wrapper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具有一定的处理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2)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段建国等人(2007)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话题发现与追踪: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脚。(四)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1.单体化技术(3)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唐慧丰、徐琳宏、李艳玲等人(2007)致力于网络舆情文本的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判断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数据集,为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4)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张姝(2007)、刘茂福、张瑾(2008)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生成报文,并能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和信息检索。(四)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2.系统化技术(1)互联网舆情监测Beehoo系统。该系统由中科院计算所网络重点实验室设计并开发,目前己推出3.0版本。(2)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2005)设计开发。该系统由舆情规划、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四个环节组成,主要针对离线的网页数据进行舆情自动分析和预报,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四)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2.系统化技术(3)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列络与分靠式计算实验室(2008)正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平台的研发工作,现己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4)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现已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2.系统化技术(5)网络舆情分析模式。谢海光等人(2006)通过探索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了舆情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卜粘点(粘度)和敝点(散度)等十个分析模式和判据基本结构。(6)网络舆情指数分析体系。南京大学秦州副教授(2005)以近年来网上重大矿难报道数量绘制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矿难舆情指数曲线”,探索了基于网络上特定主题WEB页面数绘制网络舆情指数体系的可行性。2.系统化技术(7)网络信息采集与分析模式。北大李晓明教授(2003)提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采样收集与分析的模型。该模型包括样本空间的选取、主题特征的提取、目标参量的设置、网页收集、数据后处理几个模块。需要强调的是,模型在目标参量设置上提出“主题强度参量体系”,对样本空间的网页从宏观统计和变化过程,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总体信息和独立信息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三、网络舆情的引导•网络舆情引导:就是政府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抑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民主舆论健康发展。(一)建立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1.建立舆情处置机构2.建立快速应对机制3.建立新闻发布制度4.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二)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理性引导网络舆情(三)加强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但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