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航母主导地位的式微一、引言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足以与核武器比肩的战略性武器平台。强大的航母编队集防空、反舰、反潜以及对岸攻击的作战能力为一体,使海战从平面走向立体,是当今海战场上强大的力量,其作为战役作战群,是可以代表综合国力与敌国作战的“海上霸王”。如果从1910年10月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放飞“寇蒂斯”双翼飞机开始算起,世界航母的发展已经历百年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若宫丸”载机四架于1914年9月攻击德国军队,首开舰载机空袭之先河。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航母大显神威,全面战胜了以战列舰和巡洋舰为代表的“大炮巨舰”主义,从此确立海上主导地位。在二战结束时各类航母数量达到顶峰,至少在100艘以上。1910年10月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放飞“寇蒂斯”双翼飞机若宫号(WAKAMIYA)水上飞机母舰青岛战役时,若宫号上所搭载的MF(MauriceFarman)水上飞机随着陆地资源开发将尽和全球化进程加速,人们将视线更多地转向了太空,以及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上通道的安全保障,与各国经济安全和发展目标的关联日益紧密。因此,保持与发展海权实力,无不纳入各国、尤其是开放大国的战略范畴。航母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与制海权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与其前辈(巡洋舰、战列舰)是一致的;但两者有一项重要的区别:航母是用制空权确保制海权。然而,时至信息化时代的今日,要想确保制海权,单靠制空权已经远远不够,还要依靠——甚至更依靠——制电磁权,以及制天权。而后两者更多属于信息作战能力范畴。二战以后,世界基本未经历大规模(或称高强度)的海战,各国发展航母道路各异。近年来,围绕航母存废(包括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要不要发展航母)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航母发展决策属于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对航母的态度,将决定国家至少10年以后的命运。例如:俄罗斯的航母计划一搁置就是20年;根据俄罗斯2011年公布的新航母发展计划,要到2027年,即时隔16年后,才能形成其所规划的航母群战斗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各国发展航母的道路、航母面临的挑战,以及英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被“飞鱼”导弹击沉事件——笔者视之为挑战航母主导地位的标志性事件——论证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化,航母将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通过进一步分解航母的使命和归纳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并运用信息战、超限战理论,本文提出了用功能多样的作战单元信息化组合逐渐取代航母各项能力与使命的战略构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航母主导地位势将式微,并不意味着航母的终结。就如热兵器的出现并没有使冷兵器完全消失。“布什”号航母二、二战后各国航母发展道路二战后,拥有以及曾经拥有航母的国家,其航母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几类:美国:作为头号以及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走的是发展大型攻击型航母的路子。从二战前首艘专门设计的航母“突击者”号开始,美国主战航母已经历了三代,其中第二代(“企业”级)、第三代(“尼米兹”级)为核动力,目前正在继续发展具有隐身、电磁弹射、电磁轨道炮等功能、搭载隐身机和无人机的第四代航母(“福特”级,满载排水量10万吨,第一艘舰预计2014-2015年服役)。“福特”级航母首舰已经下水俄罗斯:该国航母战略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总体是在向美国靠拢。该国的航母发展计划在一战、二战中多次落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前苏联启动了航母发展进程。但其1967年下水的第一代航母“莫斯科”级无起降固定翼飞机的能力,实际为直升机航母,主要是拥有反潜能力。1975年入役的第二代航母“基辅”级也无弹射和拦阻设备,只能搭载垂直起降飞机和反潜直升机。直到1985年,该国才拥有第三代可起降固定翼飞机的重型航母——“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第四代为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级(满载排水量7.5万吨),但首舰未完工,1992年被拆除。在蹉跎了20年之后,俄罗斯于2011年11月发布了向美国第四代看齐甚至超越(可搭载空天飞机)的、新的航母计划。俄罗斯新一代航母想象图英、意、西、法等国:二战后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发展的是轻型航母,而法国则是介于这些国家和美国之间,发展的是中型航母。然而,目前这些国家的航母有大型化的趋势。例如,英国、法国分别正在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6.5万吨)和“PA2”级(7.5万吨)。“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PA2”级泰国、阿根廷、巴西、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暂无清晰、独立、一贯的航母发展战略。因受制于综合国力,其航母发展的路子一般是先引进发达国家的航母,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本国的研发能力。日本:日本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它是一个海洋国家,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其航母的实战经验仅次于美国。二战中,日本共建造了近30艘航母。因受制于“和平宪法”,目前日本仅拥有2艘直升机轻型航母,计划2015年建成的22DDH型直升机航母也才2.7万吨。但一旦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其综合国力所具有的建造航母或超越航母的发展潜力决不可小觑。22DDH与日本现有直升机轻型航母的对比从上述情况看,老牌航母大国在向功能更先进的新一代大型航母发展;新兴经济体对航母发展趋之若鹜,努力挤入“航母俱乐部”。在此背景下,讨论航母式微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性,好像是无稽之谈。有人发现,每当其他国家即将做出发展航母的决策时,美国国内就泛起“航母无用”的论调,一旦该国决定发展航母了,美国总是抓紧自身的航母计划。三、航母的优劣势分析军舰,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缩影。航空母舰作为海上巨无霸更是如此。有时,不仅是在象征意义上,即使是在实际能力上,它也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对另一个国家作战。在局部的、低强度的有限战争中,尤其如此。例如,上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北约航母编队群,即承载着无可争辩的优势实力,对南斯拉夫实施综合打击,在没有出动地面部队、南斯拉夫的陆军也几乎是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就结束了战争(达成迫使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战争目标)。此外,航母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军事行动等有限局部战争行动中均发挥了重大、或者主导的作用。然而,航母也有其固有的弱点。航空母舰,无论是常规动力的,还是核动力的,其最大的弱点在于其目标过于庞大。其次,航母首先是舰载机的平台,相对于其巨大的目标,其自身的防护能力较弱,除舰载机、防空导弹、近程弹幕火炮对其自身防护外,更需要水面舰艇、潜艇和辅助船等为其防护和补给,构成庞大的特混编队。在导弹战、信息战时代,航母是敌方各种信息与兵器指向的向心“圆心”!更准确的说法是向心“球心”(即天上有航空和太空平台的威胁,水面和水下还分别有水面舰艇、潜艇的威胁)。换言之,航母就是海上危险的中心点;若套用美国空军著名军事家约翰·沃顿的“五环论”,航母就是海上战役应首先遭受打击的核心(环)。航母硬实力的优势,很可能败于其信息的劣势。中国古代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一个以信息优势战胜硬实力优势的经典例证。《孙子兵法·势篇》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署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在冷兵器时代,人即是兵器;人的实力与兵器的实力几乎是同义语。今天,战场上的平台、兵器,已经不是仅仅体现战场官兵本身的实力(体力与智力),而是体现其背后所有装备研发、建设、维护、训练、保障等一系列体系的实力。因此,将孙子兵法应用到针对航母的作战,我们可以这样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兵,故能择兵而任势、避势。”意思就是:“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过分求诸于武器,并且能够选择武器创造有利的态势、避免险恶的态势。”航空母舰钢铁编队,纵然其有再大的综合实力,但在众目睽睽、众矢之的之下,其势也危矣!一旦敌方潜艇、导弹、鱼雷等突破外围禁区,则航母将难以避免活靶子、活棺材的命运,一如当年二战中在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遭美国潜艇编队围歼的日本“翔鹤”号航母。二战中在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遭美国潜艇编队围歼的日本“翔鹤”号航母相对于航母编队庞大的成本,其在战场所承担风险的急剧增加(在高强度战争中,这种风险尤其巨大),所形成的效费比呈迅速下降趋势。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在几十至几百亿美元之间,其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一般又会超过其建造成本,加之其舰载机以及全部特混舰队的舰、艇、船,加之1x3的编制系数(即要始终保证一艘航母具有战斗力,考虑到船体建造与维修、装备更新、舰员训练等因素,至少需要有三艘航母的编制),航母的费用的确不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会是沉重的负担。难怪美国军政界一些人得知中国“辽宁”号航母下水后,也和中国人同样高兴。他们高兴,是认为中国的航母是落后的,远非其“福特”级等新型航母的对手,且将分去中国军费中的一大块。几十年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基本走的是一条仿制加引进的路线。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在军事装备上,可以、也应该作超越式发展。而这种超越,首先需要的是军事思想的超越。即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航母建设、维护带来的庞大军费开支,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例如,2010年,美国国防部要求在海湾地区维持两个航母编队。然而,2013年2月6日美国国防部又宣布,准备把驻海湾地区的航母数量从两艘减少到一艘。此举被认为是削减预算案对美国海外驻军力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包括超级军事强国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均有必要反思航母发展的路径。事实上,在信息化和财政紧缩的条件下,已有美国学者在讨论用新型武器平台来取代航母,以维护其全球海洋利益。四、挑战航母主导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本文的核心命题是信息化时代航母主导地位的动摇。然而有意思的是,说明航母主导地位动摇的标志性事件却发生在31年前即1982年的英国和阿根廷就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归属权而爆发的战争中。就像发生在距离二战爆发几乎20年前(1921年)的美国“切萨皮克湾轰炸”预示了“大炮巨舰”主义的终结那样,英阿马岛之战则动摇了航母的主导地位。1921年7月21日,八架马丁MB-2双翼轰炸机在美国航空兵悍将米切尔指挥下,只用了20分钟就将停泊于美国东海岸切萨皮克湾的、曾经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排水量2万多吨的“奥斯特弗里斯兰”号战列舰作为靶舰炸沉到了海底,与其紧邻的另两艘驱逐舰也作为靶舰被炸,并在随后10分钟双双沉入海底。在“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上观战的将领们被这一壮观的场景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意识到:玩具似的轰炸机竟然轻而易举地、迅速炸沉了海上霸王战列舰,这意味着“大炮巨舰”时代即将过去了!这或许是美国随后加紧发展航母的重要动因,也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中毫发无损的美国航母能够在珊瑚海、中途岛、马里亚纳群岛等一系列太平洋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原因。在航母凌驾于一切的今天,米切尔将军的豪言依然振聋发聩:“我们能够摧毁或者炸沉当今存在的任何舰船。”将军的豪言,差一点应验在八十年代英国参加马岛之战的航母舰队身上。MB-2双翼轰炸机实施了首次对舰轰炸英阿马岛之战,虽然英国“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母,以及阿根廷仅有的“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均投入了作战,但是关于航母命运的看点却并不在航母本身,而应聚焦在距离英国航母特混编队20海里外、担任防空雷达哨任务、被“飞鱼”导弹击沉的英“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关于“飞鱼”击沉“谢菲尔德”,刘亚洲空军上将在其30年前著名的报告文学《这就是马尔维纳斯》中有很生动的描写。其基本过程是:1982年5月4日上午11:00,“谢菲尔德”获得通报并在其防空雷达上显示:其海域上空有阿根廷飞机活动。但“谢菲尔德”的舰长自信本舰将安然无恙:其雷达观察半径为400公里,阿根廷最新式的空对舰导弹是从法国购买的“飞鱼”导弹,最大射程仅为70公里。一旦阿方发射导弹,“谢菲尔德”上的“海标枪”导弹作出反应只需40秒钟,大大超过敌机和导弹的速度。更何况“谢菲尔德”另装备了电子干扰系统,可作最后的质心反导规避。几分钟后,阿飞机在雷达屏幕上消失了。就在“谢菲尔德”的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