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宇宙、人类发展变化规律高度积极看待人生;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与恬淡隐退对立道路上均充满自信与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盛唐诗歌中,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将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唐边塞诗的演进1、初盛唐:“四杰”、“三王”(王昌龄、王之涣、王翰)。以绝句形式写作,多为想象型创作。2、盛唐:高适。所写边塞地域上有较大局限性,以歌行体写作,容量扩大。3、盛唐:岑参。地域扩大,景色奇丽,承续歌行体创作,创新达到高峰。4、盛唐:王维、李白、杜甫,非创作重心,但形式多样。从初唐以来直到高适,边塞诗多以自我想象、主管性情为写作重心(写虚),从岑参开始,真正将写作重心放到边塞奇丽壮伟的自然景象上(写实),并将这种奇丽壮伟之景和歌行体的奔放流畅结合至完美无暇的境地,达到了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高适更多的延续了初唐边塞诗重个人情思而淡化边塞风光的写法,岑参则不但出色继承“诗言志”的传统,更将异域奇景的广阔天地引入古典诗歌,创造出前所未见的写作内容与写作境界。自我与边塞真正融为一体,形成盛唐气象“情景交融”的典型风貌。双峰并峙“高岑”诗高适气魄岑参奇丽高适●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被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死斗的结局)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思想内容: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官兵间的悬殊征夫思妇思念对方古今对比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也都是鲜明的对比。悲壮雄浑《燕歌行》边塞萧瑟荒寒的穷秋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悲哀的思念战士浴血与将帅荒淫的尖锐对照激越昂扬悲慨怨愤讥讽呼唤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内涵,开拓了乐府旧题的表现力,情怀悲壮深沉,气势激荡盘旋。一、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二、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三、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四、艺术风格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用这个景象要表现什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3、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指鼓声沉重不响亮。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前两句是叙述,叙述单调、艰难、紧张的征战生活;后两句为描写,描写边塞空旷、苦寒、荒凉景象。2、诗人是如何表达“怨”情的?前两句记事,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征战时间之久、地域之广借此表达征人的怨情;后两句写眼前之景,展现征人生活环境的艰苦,以此表现心中的怨情。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