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融合研究姓名:罗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史忠良20040420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融合研究作者:罗奕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许道友.XUDao-you信息通讯产业融合下的产业边界和市场结构分析——以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为案例-科技和产业2007,7(9)产业边界的界定是对某一产业进行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但是,在信息、数字和网络技术推动下,信息通讯产业间发生的产业融合使得原有清晰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融,这就使得产业边界的界定变得困难,打破了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并给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结合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信息通讯产业融合给产业边界和市场结构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为产业融合的市场绩效以及政府对信息产业融合政策提供一些分析参考.2.期刊论文周振华.ZHOUZhenhua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产业经济研究2003,(1)在信息化进程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从传统产业分立走向以数字融合为基础的三大产业融合,从而使传统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塑造的固定化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化甚至消失.尽管这一案例在现阶段还不具有普遍性,但其革命性的产业变革却是对传统产业分立的历史性否定.本文运用产业边界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演变过程的剖析,揭示产业融合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3.学位论文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2007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的现象日渐增多,表现为产业之间原有的固定边界逐渐模糊化甚至消失,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企业之间大量的业务交叉、战略联盟和并购重组。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融合是3C的融合,即计算机(Computer)产业、通信(Communication)产业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E1ectronic)产业之间的融合。后来,融合进一步扩展到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其它传媒之间。总的看,产业融合的趋势在信息通信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在金融、物流、能源乃至制造业等领域也初步展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尤其是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来深入分析产业融合的实质和条件的成果尚不多见。特别是,既有的研究大都回避了融合与分工的关系,即便有所涉及,也点到即止,未有深入阐述。但是,一方面,如果不明确提出融合比分工更有效率或更有成本优势的理论,那就无法证明融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如果为解释和“拥抱”融合而明确地否定分工,那么就要陷入与古典经济学乃至当今整个主流经济学对抗的境地,因为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创造财富、分工带来报酬递增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种情形下,产业融合的“理论地位”十分尴尬,公司战略研究等管理学课题或许可以避开分工,但经济理论分析却必须直面并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破解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的关系,尝试建立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产业融合现象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它既能容纳金融混业经营,也能容纳电信、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还能容纳其它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这个理论框架,需要对“产业融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它有什么作用和效应”、“发生产业融合需要什么条件”等等问题,作出统一的、前后一致的经济解释和说明。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仅仅是起步而已。本文具有几个创新之处,第一是从分工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产业融合。对产业融合的有关研究一般从技术演化和技术变革入手,但是,本文着重从融合与分工的关系入手,从经济分析入手。本文认为,分工是有层次和类型区别的(这其实也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比如企业内的分工、企业间的分工等等。融合是和分工相反的运动,当它们处于同一层级或同一范围时,构成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但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融合与分工可以同时共存,甚至互相强化;而且,融合在消灭了本层次分工的同时,往往会带来其它层次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所谓产业融合,就是产业间分工内部化,是产业间的分工转化为产业内分工的过程和结果。产业问分工内部化,意味着产业间分工缩小甚至消失,但这不仅没有消灭、反而扩大和深化了产业内的分工。在产业融合中,原有产业中的具有较大产业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或者是产业中的多数企业,开始由原来的单一经营转为融合意义上的多元经营,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向融合的目标产业扩展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减少了专业化程度。在企业经营范围扩大的同时,原有的社会分工或市场分工转化为企业内的分工,企业由此获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等收益。本文的第二个创新,是提出了产业融合的两个推论:条件推论(推论1)和融合度推论(推论2)。首先,从资产专用性概念出发,给出资产通用性的定义,即在至少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以转为它用的程度。由于任何资产在转为其它用途时,都要付出或多或少的改造成本、交易成本、时滞成本,因此可以用这些成本的总和,即资产转换成本,来衡量资产通用的程度。推论1描述的是产业融合的状态,即在资产转换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融合或非融合的界限。其理论表述是:在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且一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资产转换成本为零的情形下,如果该产业的企业与其它产业的企业之间存在成本弱增性,则它们之间必定有产业融合发生。推论2表现的是产业融合的过程,是在资产转换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融合度的变化规律。其表述是:假定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且存在成本弱增性;则:一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程度与它们之间的资产转换成本成反方向变动,即随着资产转换成本降低,产业融合程度提高,随着资产转换成本提高,融合程度降低。在对两个推论进行数理逻辑证明的基础上,也从产业融合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检验。结论是:通用技术、通用设施、通用人力资源等通用资产在各产业中的扩散和普遍应用,导致了近30年来产业融合发生较多较广的现象;而资产通用性的普遍提高,主要来源于资产的柔性化和模块化。本文的第三个创新,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产业融合的效应。首先,侧重从微观层面上阐述成本节约效应;其次,侧重从中观层面上阐述竞争合作效应;最后,侧重从宏观层面上阐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效应。无论哪个层面的效应分析,都贯穿着对分工和融合关系及其各自利弊的思考。结论是:产业融合有利于共用资产的充分利用和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和竞争性合作的新型市场结构,有利于产品和产业创新并能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此外,本文对产业融合的思想源流进行了梳理。这虽然只是一项文献工作,但颇具开创意义,而且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迄今为止,没有人注意到: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问题,马歇尔则指出了不同的分工层次应有不同的专业化要求。融合作为分工的反向运动,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观念形态上都早已存在,虽然早期的产业融合很不显眼。本文在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牢牢抓住成本——收益分析这一主线,注意围绕最大化分析这个关键点来进行逻辑推导和模型论证。全文将文献分析、制度分析、数理分析、历史分析、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规范与实证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克服了现有一些研究中方法单一、顾此失彼的弊端,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全貌,也有利于深入考察产业融合的核心问题。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初步回答了产业融合与分工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有关论述,一方面既符合分工带来报酬递增的“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共识,体现了与主流经济学观点的相容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分工在特定层次、特定条件下的局限性,而这正是产业融合出现、发展的根由所在。第二,集中论述了产业融合的原因和条件且首次给出了条件模型。条件模型其实是给出了一条产业分合的界线,尽管该模型还比较简单,模型的形式化和数理证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推论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可能会被证伪,但它毕竟代表了一定阶段对产业融合条件的认识,而寻找“通解”正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本文的实践价值在于:在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框架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对“促进产业融合还是拒绝产业融合”、“如果选择融合,那么应该准备什么条件、在什么领域去推进融合”、“如何使融合效益最大化”等等问题有更科学的认识和更清醒的判断,从而有助于政府推动产业管制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有助于企业调整经营方向、竞争策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行为。尽管由于篇幅和时间所限,本文没有专章论述政府政策和公司战略问题,但相关的政策和战略含义已经体现在理论分析之中。4.期刊论文孙永波.王道平.SunYong-bo.WangDao-ping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5.期刊论文陈柳钦.CHENLiu-qin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2)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产业融合带来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及区域效应等.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6.期刊论文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04,(6)产业融合是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革新的重要新生力量.产业融合将是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7.期刊论文郭鸿雁.GuoHongyan产业边界漂移:信息产业合作竞争中的产业融合-改革与战略2008,24(5)产业融合是信息时代产业发展的特殊现象,是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发展形态.产业边界漂移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运用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系统经济学观点,文章剖析了产业边界漂移的动因;在此基础上,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等角度探讨了信息产业合作竞争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现象;最后,文章指出建立在IPTV技术基础上的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8.期刊论文陈柳钦.CHENLiu-qin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5(4)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兴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产业融合的演进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二是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融合;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整合.作为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融合具有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和区域效应.9.学位论文刘宗梅产业融合类型与产业演化研究——以IPTV产业为例2007产业融合是近几年来讨论的非常多的经济现象,随着技术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