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本次课重点:1.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及应对设计本次课难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第一节公共服务设施的构成与分类一、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是指作为城市居住区中的配建项目,其功能主要是满足除居住以外的居民相关生活需求。在以往约定俗成概念的基础上可归纳定义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主要为满足居住区居民生活需要所配套建设的,与一定居住区人口规模相互对应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2.配建水平是指居住区配建的各级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该与居住区的人口规模相适应,同时应该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指标主要是为了保证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和便利,其中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总指标、分类指标和配件水平。3.千人总指标是指每千个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居住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和空间。城市居住区千人总指标规定(单位:m2/千人)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规模类别居住区小区组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68-3293(2228-4213)2172-5559(2762-6329)968-2397(1338-2977)1091-3835(1491-4585)362-856(703-1356)488-1058(868-1578)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330-12007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78-198(178-398)138-378(298-548)38-9878-2286-2012-40文体125-245225-64545-7565-10518-2440-6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社区服务59-46476-66859-29276-32819-3216-28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60-80)25-5016-2222-34——市政公用(含自行车存车处)40-150(460-820)70-360(500-960)30-140(400-720)50-140(450-760)9-10(350-510)20-30(400-550)行政管理与其他46-9637-72————4.分类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和空间。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一般而言,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在某些情况下,公益性设施与盈利性设施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一些公益性的设施可能并不是纯公益性的,如某些特殊类型的教育设施和医护设施。同时,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也越来越趋向于功能的综合化,因此变得很难明确地将它们划归在某一个服务内容中,如社区中心可能是上述四种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体,等等,如表5-1。表5-1居住区公共设施分类类型主要设施性质商业设施24小时小型超市、菜市场、综合百货商店、旅店、饭馆、银行、邮电局、储蓄所等盈利性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等公益性文化运动设施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文化活动站、居民运动场、社区棋牌室、社区健身中心等公益性、盈利性医护设施门诊所、卫生站、医院(200~300床)公益性社区设施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公益性注:超市是具有综合功能的设施,根据不同情况可代表表中其他商业设施。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一)居住区中心(如图5.1)功能定义目前尚难明确,它应该是一种集居住区管理、居民服务、居住区活动和居住区教育为一体的中心区域,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图5.1某社区中心图5.2居住区托儿所1.居住区中心位置的选择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考虑居住区不同的类型和所处的地位。见图9-3-55。2.居住区中心的布置方式1.沿街线状布置:见图9-3-56。优点:①沿街线状布置对改变城市面貌效果显著。②采用沿街住宅底层商店的方式比较节约用地。缺点:在使用和经营管理方面不如成片集中的布置方式有利。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见图9-3-58、9-3-59。优点:①由于在独立地段建造,有利于充分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②方便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缺点:①在改变城市面貌方面不如沿街布置效果大。②用地相对较多。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见图9-3-60。(二)托儿所(小于3周岁儿童)、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设置(如图5.2)1)设于阳光充足、接近公共绿地,便于家长接送的地段。2)托儿所每班25座、幼儿园每班30座。3)托儿所4班≥1200m2、6班≥1400m2、8班≥1600m2。幼儿园4班≥1500m2、6班≥2000m2、8班≥2400m2。4)服务半径不易大于300m;层数不易高于3层。5)三班以下托、幼儿所可混合设置,也可附设于其他建筑、但应有独立院落和入口,四班以上应独立设置。6)建筑宜布置于可挡寒风的建筑物背面,但主要房间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7)活动场地应有不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之外。(三)小学(6~12周岁儿童入学)的设置(如图5.3)1)应符合国标的规定2)学生不应穿越城市道路3)位置:中小学是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它直接影响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它们的规划布置一般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中就应加以考虑,9-3-67。中小学由于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常作为住宅组群之间空间分隔的主要手段。4)占地12班≥6000m2、18班≥7000m2、24班≥8000m2。5)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6)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它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虽然对各种设施的使用频率不同,但却必不可少。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数量和规模,配置的比例,布局的空间位置,决定了居民使用的便利程度,影响着居住生活的质量。图5.3某居住小区设计第二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新趋势及应对设计一、由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转变城市规划中本来并没有社区的概念,但随着规划师对人类居住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随着规划职业自身在理论及方法论上与相关学科的互补发展,社区的概念和理论被引借到城市规划中。在城市规划学中引入社区的概念,重点关注的是其中的物质环境设施与社区成员间的互动发展。原来的居住区规划忽略了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单纯的从人口规模和一般性的生活需求和活动规律出发统一规划物质空间,基本是至上而下的过程。与原来单纯着重于物质空间的建设不同,社区规划则更人性化,注重社区成员的交流和社区的动态发展,强调个人参与,是至下而上与至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社区发展将可能导致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中己经开始了这种社区整合,社区整合将对居住区规划的基础性构架形成冲击:如居住组团的规模定位和组织形式的重构;强化规划结构中与社区规模相应的结构层次等。这必将影响到公共设施的配套层次。对公共设施的规划不仅要为人们提供完善的服务,还要以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关注的层面不仅仅是社区的物质环境和设施,还需考虑社区成员与社区成员,社区成员与社区物质环境设施间的互动,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涉及的方面更广,对规划工作者和社区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二、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1.生活方式休闲化-----增强交往功能的综合型设施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多,再加上实行双休日制度,全社会的休闲时间显著增加。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城市居民全年休闲时间总量大约为2095小时左右,而工作时间大约为1548小时左右。年休闲时间比工作时间多550个小时。居民生活休闲化的变化趋势要求在社区中有更多的休闲类公共设施,居民对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的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从社区发展的角度看,高层住宅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社区居民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休闲类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增多对于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型休闲活动场所的设置有助于建立社区归属感,这也是弥补社区间差异,促进社区融和的重要手段。可借鉴设置的新型设施有:(1)会所是指涵盖文体,体闲,商业,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进行综合的场所。会所的设置应按其动静进行划分,可综合布置健身、娱乐、商业场所,也可分开布置健身、商业、服务等动功能与文化、幼教、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位置,使动静各自相宜。(2)邻里中心(市民会馆)邻里中心概念产生于60年代的新加坡,意即社区服务中心,它生存发展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新加坡的社区服务己经形成具有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的产业。是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生活服务的综合场所。邻里中心具有以下特点:①公益性项日与商业性项目比重相近,以市场驱动公益性社区服务。②功能的高度集中,整个园区的社区服务与物业管理都高度集中,在大厦中组合几十种功能。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这是那些零敲碎打,小规模低层次的社区服务设施无法做到的。2.消费习惯的变化-----新的商业形态的发展(1)连锁经营科技的发展给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而影响到包括日用百货类的商业规模与布局。由于家庭居住面积增加,家庭的存储能力大大增强。购买日用主副食品和日杂用品无须天天进行,家庭购买方式由少量多次向多量少次转变,这一方面要求相应商业性设施应向较大的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各类商业性设施布置应转向以满足居民的多量少次的购买。方式居民购物次数的减少对商业设施的距离要求降低了,于是服务半径可以适当增大而数量则可以相应减少。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商业形态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兴的商业形态正在取代传统商业成为社区商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尤其是各类超市的迅速发展更加引人注目,它给社区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在城市社区中,超市已成为居民购物的首选场所传统的综合食品店和综合百货店由于价格上的劣势以及购物方式落后等原因逐渐受到冷落。以连锁经济为代表的新兴商业形态代替传统商业已经是必然趋势。在城市社区中逐渐形成了综合大型超市与一般超市以及便利店结合的商业系统。除了百货业,农贸市场这种传统的商业形式也开始向连锁型商业转变。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农转超”的形态转变,传统商业向连锁型商业的转变符合商业本身的经营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对于规划者来说,各种连锁商业合理经营规模和布局方式也成为在社区规划中重点考虑的内容。(2)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传统的购物方式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将可能导致商业设施面积的减少以及其功能的泛化。以日本为例,70年代末,日本公司从美国引入了便利店的概念。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大型便利连锁店在利用高科技取得最大利润方面势如破竹,经营者可透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查询销售情况。世界上大多数电子商务消费者通常的购物方式是:通过计算机上网用信用卡购物,然后坐在家中等商家送货上门。日本的便利店更是充当了电子商务的网络中心。日本人可经由网络订购书籍、录像带和各种各样小商品,等待商家把货物送至最近的便利店后,再亲临便利店付款并取走货物。为了方便没有上网设备的顾客,便利店计划在店铺安装网络终端设备。在日本,便利店更像小型的生活站,人们可以在任何一家连锁的便利店取到在网上定购的货品,这使得人们购买生活用品的出行率降低,相应商业设施的面积减小,与此同时,更显出网点布局的重要性。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完善的养老设施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的继续下降,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居民人口结构中呈现老龄化现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己经进入了老年社会。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具有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