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与觉醒障碍的护理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这种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障碍。根据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协会的分类,广义的睡眠障碍又划分为2个亚类。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异常睡眠在睡眠或觉醒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包括睡行症、夜游症、梦魇症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心理因素:遭遇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丧、个人损伤等。往往对自身健康过于关注。二、环境因素:环境嘈杂、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三、睡眠节律改变:起居无常、频繁调换工作班次、跨时区旅行。四、生理因素:饥饿、疲劳等。五、药物和食物:酒精、咖啡、药物依赖或戒断症状。六、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办法的症状,如抑郁症、人格障碍、心境障碍。七、各种器质性躯体疾病。八、年龄因素:儿童期梦魇与其情绪发展的特殊阶段有关;老年期可有睡眠时间的缩短甚至失眠。九、遗传和发育因素:部分睡眠与觉醒障碍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部分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临床表现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情况。表现形式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使得失眠担心焦虑失眠的连锁反应不断循环。在我国一般人群的患病率10%—20%,发达国家甚至可达30%以上,男女差别不大失眠症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患者并无夜间时间减少,但白天睡眠过多;有时有睡眠发作,睡眠持续时间较长。这种睡眠发作频率不高,患者能有意识地阻止其发生。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病人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所遵循的)节律不符合引起的睡眠紊乱。表现为病人在主要的睡眠时间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间段出现嗜睡。睡眠—觉醒障碍一种在睡眠过程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同时存在的意识改变状态。通常发生于入睡后的2-3小时内,历时数分钟至半小时,次日通常无法回忆。患病率约为1%-6%,多见于6-12岁男孩。睡行症夜惊出现于夜间入睡2-3小时内,以极度恐惧和惊恐为特征,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尖叫、哭喊)和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发作时意识模糊、不易叫醒,有暂时的定向障碍,清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梦魇为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所占的梦境体验,事后患者能够详细回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梦魇发生在夜间入睡半小时时间内。诊断失眠症主要症状是失眠,并往往伴有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对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周围神经炎、脊髓病、风湿性关节炎或恶性肿瘤)和其他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嗜睡症诊断的主要根据是白天睡眠过多,或有睡眠发作;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从唤醒到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无法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病人为此感到明显的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几乎每天发生,并至于持续1个月。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治疗一般治疗:首先要弄清睡眠与觉醒障碍特点、规律及可能原因;调整和改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的症状及后果,减少消极情绪;药物治疗:镇静催眠药物可作为治疗失眠症的辅助手段,但应注意避免药物依赖成瘾。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主观资料2、评估客观资料(1)躯体评估(2)情绪状态评估(3)社会心理因素评估(4)既往健康状况的评估(5)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二、护理诊断1、睡眠形态紊乱2、有外伤的危险三、护理目标1、睡眠形态紊乱的症状减轻或消失,睡眠质量改善。2、睡眠过程无外伤发生。3、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4、基本掌握异常睡眠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四、护理措施与健康教育1、睡眠形态紊乱(1)、详细评估患者的睡眠形态(2)、安排有助于睡眠、休息的环境(3)、建立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表(4)、有机会的安排活动及治疗护理,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5)、对睡眠严重障碍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眠药,以辅助睡眠。(6)、向病人讲解引起睡眠困难的因素和应对措施。2、有外伤的危险(1)、认真评估病人异常睡眠的表现形式及发作的危险因素。(2)、评估病人睡眠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防范。(3)、对于异常睡眠发作频繁的病人特别是儿童不能单独独居。(4)、减少白天的劳动强度,减少精神刺激。(5)、发作频繁者可遵照医嘱给予安定药物睡前服用。(6)、告诉病人异常睡眠的表现及防范措施以减轻病人由于异常睡眠引起的心理上的负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