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幼儿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我的事情我做主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全家总动员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秀出来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明星幼儿园咨询电话:马老师13663596554办0359——7077098张老师15835959305地址:道北西街龙森铂金华府小区院内(原活塞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