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总体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8602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民航业总体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经过新中国50年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我国民航业伴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航空运量持续快速增长,航线网络不断扩大,机队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机场、空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航空运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运输规模扩大、地位上升。建国之初,我国民航规模很小,基础薄弱。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40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0多万吨公里,旅客运量仅1万人。到1998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93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30倍;旅客运量5755万人,比1978年增长24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航空运输增长最快,地位不断上升。在国家整个交通运输总量中航空的比重逐步加大,其中旅客周转量“六五”时期占2.29%,“七五”时期占3.41%,“八五”时期占6.27%,1996年占8.2%,民航已经成为我国旅客运输方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长途客运和国际客运的主力。我国民航在世界上排列位次也逐年提前,其中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由1980年第35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0位,旅客周转量由第33位上升到第7位。2、航线网络迅速扩展。到1998年底,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到1122条,通航里程218万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加960条和194万公里。其中,国内航线有983条,通航全国135个城市,较多地开辟了省会首府)、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城市、重点经济城市之间和通往中西部边远地区的航线,现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大城市为中心枢纽,连接全国各地的航线网络格局;一些幅员较大的边远省区形成了区域航线网络。国际航线已达131条,地区航线8条,国际通航34个国家的64个城市,有43个国家的57家航空公司通航我国的13个城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对外开放城市为起点、连接世界五大洲,以沿边开放城市沟通邻国重镇的国际航线网络。内陆通往香港和澳门的定期航线有24条,另有23个城市辟有包机航线。3、运力迅速增强。1998年底,全国民航共有各型运输飞机523架,其中大中型运输飞机占85%以上。提供的座位达到8.22万个,提供的商载吨位达到1.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9倍和15倍。新引进的飞机有B777、B747、B767、B757、B737、A340、A310、A320、MD11、MD82、MD90等。在增加新飞机的同时,淘汰了老旧飞机。目前,我国民航的主力机队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型,机龄短、技术新、经济性能好,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效益。4、机场建设成就卓著。民航业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集资和利用外资等方式,加强对机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到1998年,全国通航机场143个,比1978年增加66个,其中能起降B747机型的机场19个,能起降B737机型的103个。一大批支线小型机场得到迅速建设和完善,提高了航空运输通达能力。除重点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哈尔滨、拉萨、太原、大连等一批机场进行改扩建,提高飞机起降能力,改善综合服务条件外,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新迁建了福州、郑州、贵阳、南京、武汉、重庆、济南、银川、桂林、厦门、深圳、珠海、宁波、温州等30多个大中型机场。国庆50周年前夕,北京首都机场航站区扩建、上海浦东机场新建等重中之重项目以及杭州萧山、海口美兰机场建设等都已竣工。5、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在加强机场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对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在航行保障方面,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安-成都-昆明以东地区6600M以上航路基本实现了雷达覆盖,安装了70多部先进的航管雷达;在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机场以及飞行繁忙机场配置了120多套仪表着陆系统,在全国机场终端区和航路上装备了140多套全向信标和160多套测距设备;陆空通信、平面通信和气象设施得到改善,飞行保障能力有较大提高。在机务维修方面,重点建设了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飞机维修基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维修能力,现在已能完成对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宽体客机的结构检修。在运输服务方面,建立了计算机旅客订票系统,目前已有近300个国内城市和70个驻外民航办事处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开通了联程订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场和西南地区供油设施进行建设,提高了供油能力。6、体制改革初见成效。80年代初,民航开始踏上体制改革的道路,到目前已基本形成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的管理体制格局。“七五”期间,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地区管理局,成立了中国国际、中国东方、中国南方、中国西南、中国西北和中国北方六大骨干航空公司和新疆、云南、上海、厦门、海南、四川、深圳、山东、中原、武汉、福建、长安、贵州、山西、通用、新华、联合等区域性航空公司。一些主要机场已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负责对机场进行建设和管理,为各航空公司提供服务。1992年经国家批准,组建了以中国国际、中国东方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核心的民航企业集团;经过试点,上海虹桥机场下放地方,标志着民航的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民航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进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与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进行了兼并,一些地方航空公司结成了“新星联盟”。通过体制改革,地方发展民航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七五”期间有23个省市投资42个机场的建设,投入资金12亿元;“八五”期间,地方投资建设机场更是方兴未艾,达到130亿元;“九五”前三年地方投入的资金近250亿元,成为民航改善机场设施的重要资金来源。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办的航空企业对活跃地方经济、增加运输能力发挥了作用。7、对外开放和合作有很大发展。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促进了民航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8年,民航从国外融资租赁飞机300多架;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设了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厦门、武汉、济南、深圳、兰州等机场和航路改造项目。为提高我国民航机务维修能力和服务水平,分别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和美国洛克希德及香港和记黄浦公司等合资组建了北京和广州两个飞机维修项目公司,建设了一些中外合资的宾馆、餐厅和航空配餐公司,目前民航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已有60多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航对外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展,颁布了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的政策规定,允许中外合资建设和经营机场,允许由中方控股与外商合资经营航空公司。1997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外上市取得成功。民航对外投资也迈出了步伐。在吸收外资的同时,在适航管理、飞行标准、经营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8、飞行安全成绩显著。几十年来,民航始终坚持周总理提出的“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工作方针,飞行安全和质量效益都取得较大成绩。“八五”期间,民航加强宏观调控,在全行业进行安全整顿,前移安全防范关口,为保证安全创造良好环境,切实改进飞行、机务、空管和安检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安全生产。“八五”运输飞行事故万时率比“七五”降低26%。1994年下半年以来,飞行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劫机事件得到遏制,全行业创造了连续1023天的运输飞行安全记录,安全飞行270万小时,安全起降200万次,是自1982年以来最长的运输飞行安全周期,也是我国民航历史上最好的安全记录,并涌现出一批保证飞行安全的先进单位。1998年实现运输飞行安全年。加强航班正常性管理,开展服务质量上台阶和创建精品服务样板活动,使航班正常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运输生产效益有较大提高,“八五”期间民航累计实现利润119亿元,向国家上交税利170亿元,“九五”前三年上交税金115亿元。通用航空积极为工业、农林业、能源交通重点建设服务,取得较好社会效益。9、民航法制建设加强。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为契机,借鉴、引进和融合国际民航先进的技术管理和适用的法规、标准,制定了一批与民航法相配套的标准、程序和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在安全、飞行、机务、适航、空管等技术标准、程序方面和培育航空市场、规范运输服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既与国际民航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民航法规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和管理,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和机制,使行业依法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民航业的地位、作用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民航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中国民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强和扩大。首先,民航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构架。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航业拥有高速长途运输的功能,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又是现代化的标志和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其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不断加强航空运输建设,以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民航业是以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具有快捷性、舒适性、机动性、安全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对旅客运输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从属地位和运输辅助力量,成长为旅客运输的主力之一,特别是长途客运和国际运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也是某些其他运输工具不能通达地区和特殊需要的主要运输方式。第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有航空运输作为支撑,发展航空运输对把外国企业“请进来”都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开放度的加大,航空运输必须有一个更快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快捷便利的航空运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都将促进航空运输发展;对外交往增多,旅游外贸发展,将对航空运输产生更大需求。我国民航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民航在发展和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当前民航业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近年来运输需求不足,客运量增速下降,运输效率降低我国民航运输一直以较高速度增长,特别是“八五”时期运输增长率达到新高。1995年比1990年民航运量增长2.08倍,年均增长率25.25%,而进入“九五”时期,出现运输需求不足,客运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99年比1995年客运量年均只增加170万人,比“八五”时期年均增长量的1/4还低。在运量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民航运输效率也明显降低。“八五”期间民航航班客座利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91年为77%,1992年为78.4%,1993年为71.8%,1994年为69%,1995年为71.5%,平均72%以上。但进入“九五”以后客座利用率逐年下降,1996年为69%,1997年为65%,1998年为57.5%,1999年更下降到55%,不仅大大低于“八五”的水平,特别是国际航线航班客座利用率更低,大约比国内航班低5~10个百分点,也普遍低于相同航线的国外航空公司的客座利用率。需求不足,效率较低这是当前民航经营上较为突出的问题。2、经济效益滑坡,出现行业亏损多年来,民航经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经济效益滑坡,成本增加,企业亏损。1997年比1991年客运量增长1.27倍,而成本支出却增长2.7倍。“八五”期间逐年都有盈利,1995年民航总局直属企业盈利63.37亿元,1997年还盈利21.5亿元,但到1998年出现全行业亏损22.4亿元的严重局面。民航企业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需求不足,客运量上不去,如1998年比1997年客运量仅增长2.2%增加125万人;1999年比1998年增长0.78%增加45万人,运量增长跌入低谷。其次是恶性降价,低于成本销售机票。1998年民航全行业平均成本为每人公里0.66元,公布票价每人公里0.75元,成本占票价的88%。一些航空公司为了争夺客源,不惜血本,大幅降价,有的甚至实行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