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禅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之禅宗马知遥201808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提到禅宗,人们自然想到“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禅”是梵文Dhyāna音译“禅那”的简称,也可意译为“静虚”或“思维修”。印度只有禅而无禅宗,所以我们可以说,禅宗是纯粹中国佛教的产物。•禅宗的产生时间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禅宗的形成是以六祖慧能的成名为分界点的。慧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门徒所编的《六祖禅经》之中。•再往前追溯禅宗的历史,人们通常以“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作为禅宗之始。•《五灯会元》卷一有这样记录:•“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灵山一会”开始,禅宗就产生了,而后以摩诃迦叶为西方禅宗初祖又详列了一个清清楚楚的谱系,一直传到28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佛教东传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可以说是禅宗在中土的真正开启者。菩提达摩到达中土后,于中岳嵩山面壁九年,确是禅宗的开源。•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六祖慧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弘忍非常欣赏慧能的偈语,“夜至三更”,说《金刚经》的妙旨给慧能听,并当即宣布把衣钵传给他,让他远走,躲过神秀一派的迫害。•由此形成佛教发展史上的“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它自称是“教外别传”。•其经典便是《坛经》。•意思是说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心性就是佛,要想成佛,不需向身外求,只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认识自性。•慧能宣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二、禅宗的基本宗旨•这种识见本心即可成佛的理论,把成佛定位到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上。既客观上向人们说明人人皆可成佛,又主观上为人们提供了成佛之道,把佛从遥远的彼岸世界拉到了众生的心里。转瞬之间,一念之变,即可以入佛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顿悟成佛”——顿悟•佛家一般都把坐禅看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禅宗的慧能则认为,不管行、住、坐卧,只要心不散乱,就算“坐禅”。禅宗把人心佛性化,认为一切的修行不过是明自性,也即认识本心。“顿悟成佛”•顿渐之争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禅之间的矛盾。(3)“无念为宗”——无念•无念并不是什么念都没有,而是无妄念。•至于正念还是要有的。这正念就是般若(大智慧),只要按般若去想问题,看人生,就能见性成佛。•无念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它是明白心性和顿悟的延伸。•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顿渐第八》)•电视剧《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来到一座大山前,唐僧说:此山恐怕又有许多妖怪,一者遇到妖怪又要徒儿们费一番打斗,一者耽搁了咱们去灵山的路程。孙悟空说:只要心诚,灵山便在脚下。•孙悟空的言语之中渗透的就是禅宗的观念。三、禅宗公案学习第一则赏月言志马祖与门下三大高徒智藏、怀海、普愿一起赏月。皓月当空,月色静谧。马祖问:“如此美好月夜,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度过?”智藏答:“月照佛殿朗,正好供供佛。”怀海答:“月圆心中明,莫若打打坐。”唯普愿一言不发,挥挥衣袖走了。马祖感叹道:“以后能接续我讲经弘法事业的,是深入经藏的智藏;能弘扬我禅定修行法脉的,是游心性海的怀海;而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唯有普愿。”•第二则•“八风吹不动”苏东坡有次做了一首诗偈,自己很满意,派书童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的好朋友佛印禅师处。佛印一看诗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笑笑,随即批上“放屁”二字,嘱咐书童携回。这就相当于今天微信朋友圈,某人晒自己的得意作品,下面有熟人直接评价“呵呵”。•东坡一见批语自然大怒,立即乘船过江找佛印开撕,佛印笑眯眯的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的修养已经很高,既然八风吹不动,怎么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着了佛印的道,只能静静的回家。这种修为较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认真你就输了。”•第三则“临去秋波那一转”•明朝的《快园道古》记载了一位艺术系僧侣,好好的庙里除了供佛,四壁都画上了《西厢记》里的人物故事。•来拜佛的香客就纳闷了:佛门怎么会画这些香艳故事(《西厢记》在当时等于小黄书)?僧人回答:老僧从此悟禅。香客抓狂了:这哪里悟得出来禅?僧人说:悟在“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中张生在佛殿乍见莺莺,惊为天人。待莺莺离去,张生仍痴痴地发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这位无名高僧悟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实在超尘脱俗!•第四则“佛是干屎橛”•在草纸普及之前,中国人用“干屎橛”这种工具擦屁屁。干屎橛用竹片制成,水洗后可循环往复使用。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诚心礼佛,居然亲自为僧侣削干屎橛。给僧侣使用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自检——用自己的脸颊测试竹片上有没有毛刺……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佛是什么?”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宣鉴和尚甚至说:释迦摩尼是干屎橛,达摩是老躁胡(达摩是天竺人,也算胡人),文殊普贤菩萨都是担粪汉……宣鉴和尚并不是诽谤佛祖,而是从一个最浅显的角度印证佛法——“众生平等”。南唐后主李煜为了礼佛为僧侣削干屎橛,而宣鉴说佛是干屎橛。两人到底谁更接近禅心,由大家见仁见智吧!•第五则“吃茶去”•唐代有位著名的从谂禅师,某天接待一位外地来挂单的云游僧(僧侣投宿寺庙称为挂单),从谂禅师问云游僧“来过这里吗?”云游僧回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一会儿又有云游僧来挂单,从谂问“来过这里吗?”第二个云游僧答“没来过。”从谂说“吃茶去!”旁边的僧人就纳闷了,请教禅师“何以来者说‘来过’和‘没来过’的僧人,你都说‘吃茶去’!”从谂笑笑“吃茶去!”对“吃茶去”这三个字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但这三字禅却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让人感到机锋微露。•第六则捉虚空•石巩和西堂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巩问西堂:“你会捉虚空么?”西堂道:“会捉。”石巩问:“怎么样捉?”西堂用手在空中抓了一把,说:“就这么捉。”石巩摇了摇头,道:“你不会捉。”西堂不服气,反问道:“那你说该怎么捉?”石巩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疼得西堂大叫。石巩笑着说:“虚空必须这么捉才行。”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说:“多谢师兄指点!”•第七则平常心•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答:“有。我饥饿的时候就吃饭,疲倦的时候就睡觉。”“我们不也是这样吗?”“不一样。我吃饭就专心吃,你们却还在惦记别的事;我睡觉就踏实睡,你们却不停地在梦魇中翻滚,总在计较利害得失浮华宠辱,丧失了平常心。”•第八则般若大小•马祖禅师的高徒大珠慧海禅师在浙江绍兴弘扬禅法,演说般若智慧。一次,有人问:“您所说的般若大不大?”大珠答道:“大。”“有多大?”“大到无边无际。”此人反过来又问:“般若无所不能,那般若能不能小?”大珠一点没犹豫:“能小。”“多小?”“小到没法看见。”“大到无边际,小到看不见,那般若到底在哪里?”大珠反问:“你说哪里没有呢?”启示:般若非物,存乎一心;难言大小,难觅其行。若问何处?何处不是;肉眼难见,慧心能明。•第九则男女相•一位女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龙潭问:“你出家多久了?”女尼道:“出家有多久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龙潭道:“那你现在是什么相?”女尼道:“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龙潭道:“你是女众?谁看得出来?”女尼听后,当下醒悟。•启示:修禅修的是内心,而不是外表。•第十则龙潭吹烛•德山宣鉴反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一天,他与龙潭禅师聊到夜深。龙潭说:“你回房去吧。”德山走到门口又返回,说:“师父,外面黑,看不见。”龙潭点燃一支蜡烛递过去,德山伸手来接,龙潭突然把烛吹灭,问:•“你见到了什么?”德山大悟,立即跪下顶礼,说:“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都不再怀疑了。”•启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只有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才会亮起。•第十一则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里卖鱼以谋生。有一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金刚经》,志公说自己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大士善讲解此经。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武帝愕然。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无法可说,就是说法。•第十二则猕猴相见•慧寂拜谒洪恩禅师,请教如何才能见到佛性。洪恩说:“一间屋子,六个窗户。屋内有只猕猴,窗外有群猕猴。东窗外猕猴叫了声'猕猴’,屋内猕猴应一声。西窗外又叫了一声,屋内又应一声。就这样,窗外六处猕猴依次叫唤,屋内猕猴一一应答,不知与哪一只相见为好。你看怎办?”慧寂说:“如果屋内猕猴睡着了,外面猕猴想相见,又怎么办呢?”洪恩跳下禅床,握着慧寂手舞足蹈:“猕猴和你相见了!猕猴和你相见了!”启示:面对外界的纷扰举棋不定时,内心的反应保持沉着冷静,这才是明智的。•第十三则祭师•良价在普愿处,刚巧遇到恩师云岩的忌日,设斋上供。学僧问:“禅师在云岩那里一定得到了许多教诲吧?”良价答:“不曾垂蒙指示。”学僧疑惑地问:“既然不蒙指示,为何还要设斋供奉?”良价说:“我怎敢违背他呢?”学僧又问:“禅师既然为先师设斋,那么是肯定他的宗风了?”良价答:“半肯定半不肯定。”学僧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良价答:“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启示:完全依赖老师,将会失去自我;若无老师指引,也难觅得真知。他人可以崇拜,但是不要膜拜。•第十四则绳断蛋破•马祖禅师自南岳得道以后,回到家乡弘扬禅法,可是没人理睬,只有他的一位嫂嫂相信他,求他传授禅法。马祖说:“你真的相信我,就拿一个鸡蛋,把它悬挂起来,有空就把耳朵贴到鸡蛋上静听,等到它发出声音时,你就得道了。”嫂嫂深信不疑,每天独坐静听,旁人笑话也不放弃。多年后的一天,嫂嫂正听得忘我,突然绳断蛋摔地:“蛋破声如雷,我心顿觉了。”•启示: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就能收获成功之果。•第十五则石头路滑•隐峰准备去湖南拜会师叔石头禅师,马祖告诫:“石头路滑!”隐峰不以为然。•见面后,隐峰振动锡杖,绕石头的禅床一圈,昂头问:“这是什么宗旨?”石头仰面叹息:“苍天啊,苍天。”隐峰不知所措,回去找马祖,马祖教他:“他说'苍天’,你就'嘘嘘’。”隐峰再到南岳,又问宗旨,没想到石头直接“嘘嘘”两声,隐峰又不知如何应对,再次归来。•马祖笑着说:“我早就说过石头路滑,跌跤了吧!”•启示:禅不是依样画葫芦就可以学的,学禅要用己心去接师心,随机应变。•第十六则学僧背柴•唐代高僧马祖和希迁,一个住江西一个住湖南,学僧们两边跑,“走江湖”以学法。一次,希迁问江西来的学僧,“你见过马祖吗?”“见过。”希迁指指院子里一堆柴:“马祖像这堆柴吗?”学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马祖。马祖问:“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气很大啊!”学僧不解,马祖道:“你背着那么重一堆柴,从湖南走到了江西,岂不是力气很大吗?”•启示:马祖是否像柴,本来不是问题,无端背起,不懂放下,烦恼自寻。•第十七则肃宗学佛•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尊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慧忠:“我如何才能得到佛法而成佛呢?”•慧忠问:“陛下为什么要成佛?”肃宗答:“我希望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慧忠道:“陛下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欲望如此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启示: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第十八则大耳觅心•印度僧人大耳号称有“他心通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