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先秦是指秦代以前的时期,包括文献记载中传说的远古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上古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约公元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初)和三代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商(约前1600——前1046年)、周(前1046——前256年,包括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这个时期大致相当于考古学分期上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前2000年左右)晚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和铁器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早期。一、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1、夸父逐日2、周穆王西巡会西王母3、昆仑山1、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2、周穆王西巡会西王母周穆王是西周立国后的第五位天子,据传活了105岁。据《穆天子传》记载及注本的诠释,周穆王于即位的第17年(前989年)带领大批随从和财宝、丝织品、手工艺品,从镐京出发西行巡游,观昆仑丘、舂山于青海湖头,巡骨仟、重黎、巨蔸等部落于武威地区,会西王母于张掖南山,休猎于疏勒河、北山地区,涉流沙于居延海、巴丹吉林大漠,进而驱驰于阴山、塔里木盆地、葱岭、中亚,共计行程十九万里。周穆王来到传说中的日落之地弇(yan)山,此地属西王母管辖。西王母豹尾虎齿,威力无比,善于呼啸,然而其管辖之地却是幸福乐土。并且这位长相狰狞的西王母对周穆王极尽地主之谊,与周穆王把盏酬唱,最后是洒泪而别。据说,穆王还在弇山之顶写下“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并命人刻石立碑。清代四库馆臣们提出,西王母是西方一国君。后人进一步研究认为,西王母是西方貘族人的图腾神。西,表示方位;王,有神的意思;母即貘的音转。西王母即西方的神貘。《穆天子传》所谓“西膜”,即是这一族人,穆王所见的西王母说是当时西膜的君长。有人将《穆天子传》与西方典籍相引证,认为西王母乃阿拉伯南部古代示巴古国的女王。《圣经·旧约·列王纪》里的示巴女王往见以色列王所罗门的故事,其时代正约略与周穆王时代相当。周穆王的故事说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对中亚及西亚地区已经有了一些历史地理知识,也反映出黄河流域与葱岭以西地区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就有比较牢固的联系。3、昆仑山的故事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又一个典型的西方世界,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意即昆仑、析支、渠、搜四国,其民皆穿皮,总称西戎。《山海经》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庄子》中称黄帝曾登昆仑。《史记·大宛列传》称“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为昆仑山。”昆仑山的神话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一样,都代表众神所居之地。大约同一时期在欧洲、南亚、东亚出现了内涵相似的传说,或许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某些原初观念上的相似性,甚至可能暗示出远古时期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此后,昆仑山的观念又与西方求仙的思想相结合,愈发充满神奇魅力。有学者认为,三个传说有极大的同源性,而其原型来自今天土耳其东部的阿勒山,此地被认为是圣经中诺亚方舟在洪水后的停留之地。还有人引〈说文〉云:昆为古浑切,仑,卢昆切。大约是音译Kuhura其后一字而成(且此实为阿勒山,波斯人呼之为Kuh-i-nuhm,则音与昆仑更近)(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西周之国:《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记西北海之外有西周国,其国姬姓、食谷,从事农业生产。轩辕之国《海外西经》记轩辕之国在穷山(葱岭)之际,女子国之北,此地还有一座颇具亚述、巴比伦坛塔风格的方丘,称作轩辕之丘。(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沃民国据《大荒西经》和《海外西经》的描述,其处于比西王母山还西的壑山、海山以西很远的地方。其地土地肥沃,盛产甘华、白柳、视肉、白木等,多银铁。其国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民食凤鸟卵,饮甘露浆,人们都可以在美满与幸福之中生活,是人类的最理想家园。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两河流域的最初了解。悬圃《穆天子传》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悬圃。”《离骚》记载:“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朝发韧之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这里的“不周”即“不周之山”,多认为是葱岭;“西海”则或是今咸海或黑海、或今之波斯湾、红海或阿拉伯海,总之都在葱岭之西。“县圃”即悬圃,必定在这一地区附近。《淮南子》对“悬圃”有更多描述,称从昆仑山的疏圃再往西,就可到达一个叫“悬圃”的地方,一到那里,便可以使风唤雨,驾驭自然,随心所欲,从悬圃再往上走,便可登天,天上是太帝所居,人到达那里就可以成仙。这些记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空中花园和巴别通天塔。(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在上古历史中,黄河流域同埃及、印度、两河流域一样都是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起,华夏文明就有它自己一脉相承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从文化起源看,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西来的”,是由我们的先民独立创造的。但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出会出现某些相似之处,如基本在同一时期,东西方之间都出现了一种非常近似的彩陶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西来说1、埃及说。1654年,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德国耶稣会士基尔什尔(A.Kircher,又译作阿·柯切尔)在罗马出版《埃及之谜》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明可能起源于埃及的问题。1667年,他又撰写并出版了《中国图说》,再次论证中国的文字可能起源于埃及的象形字,认为《圣经》所载闪的子孙率埃及人来到中国,传授了古埃及文字,但中国人学的并不全,自己又加上一些创造,结果成为另一种文字系统即汉字。2、古巴比伦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法国人拉克佩里(T.deLacouperie)著有《中国早期文明》、《中国先民的语言》和《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200年的中国早期文明的西方之源》三本著作,系统阐述了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西方因素。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百姓”就是古巴比伦“巴克族”(Bak)的转音;中国传说中的“神农”就是古巴比伦的“萨贡”;“仓颉”即是古巴比伦的“同基”;黄帝即是古巴比伦的“奈洪特”(Nakhunte)。他还设想,当年以黄帝为首的中国先祖,就是从美索不达米亚经过伊朗的霍拉散、阿富汗的巴达克山、中国的新疆、甘肃到达陕西的。3、印度或中亚说。法国人哥比诺(A.deGobineau)1853年首倡印度说;李希霍芬(F.Richthofen)等倡中亚说;维格尔(D.Wieger)提出印度支那(缅甸)说。1979年,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二十多件红褐色陶塑人像残块,此为其中的两件小型孕妇塑像。国外称作“早期维纳斯”,在欧洲和中亚等地都有发现。实际上多为丰产崇拜的形象。各地区人类在独立发展过程中出现文化相似性的现象,诚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言:“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在相似的社会状态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二、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一)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二)“秦奈”的传说(三)“赛里斯”的故事(一)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诗人笔下提到的希伯波里安人生活于最东部,遥远的北风吹来的地方。他们神圣、纯洁而善良。那里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没有仇杀,没有战争,人们都长生不老。诗人说,主神宙斯的儿子洛格里斯就是从希伯波里安人那里获得能使人长生不死的金苹果。此故事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转述而广为人知。(二)“秦奈”的传说现代欧洲人称中国,英文作China,意大利文作Cina,法文作Chine,皆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出现的希腊文词语Thinae或其晚后的拉丁文译名Sinae,其音译都为“秦那”、“支那”、“秦尼”或“秦奈”。(二)“秦奈”的传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古文献中称中国为“支尼”、“秦”等。公元前4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政事论》一书,提到从东方的“支那”(cina)运来了成捆的丝。其后,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皆称中国为“支那”。梵文中有许多有关丝的字,皆以“秦那”一词作为其组成部分,可见中国丝织品在古代印度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种观点认为“支那”一词是“秦”的译音。此说最早是由意大利籍来华耶酥会传教士卫匡国在其《中国新地图集》中提出,并得到20世纪许多学者的赞同,如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他在《支那名称之起源》中又全面阐述了这一观点。伯希和认为欧洲人所称“支那”,与印度人所称实出一源,并解释说,早在公元前712年,秦穆公即已称霸西戎,虽然尚未建朝,但其声威必随丝绸一同传入印度和西方。另一观点认为“支那”一词是“绮”的对音,与中国当时外输的丝绸有关。商周以来制造的丝织品,以文绮最为普遍和精致,所谓织采为文曰锦,织素为文曰绮。随着丝绸的西运,古代波斯、印度已知悉他们的近邻中有一个伟大的“绮国”,因而“支那”应为“绮”的对音。(三)“赛里斯”的故事“赛里斯”(Seres)则都普遍认同就是指中国的丝绸。这个名称据说最早见于公元前416年到公元前398年间担任波斯宫廷医生的泰西阿斯的《印度记》,书中记载,远东的赛里斯人和印度人一样身材高大,寿逾二百岁。“相传身体高大,达十三骨尺云。寿逾二百岁……其形类兽,皮与河马相似,故弓箭不能入。”不少学者认为“赛里斯”这个词是汉字“丝”的对音,也有人认为是汉字“绮”的对音。(老)普林尼(23-79年)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著有《博物志》一书,又译作《自然史》。(小)普林尼,老普林尼的侄子,知名学者。“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人举止温柔,然少与人接触,贸易皆待他人之来,而不求售也。”“据云,其人(赛里斯人)身体高大,过于常人,红发碧眼,声音洪亮,惜语言不通,不能与之交谈。”——老普林尼《博物志》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一)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1、丝绸和织物的西传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把“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地区,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其《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文中主张,将“丝绸之路”的西端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2、良马东来与胡服骑射“八骏”(二)东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西亚图案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有翼的人物和动物图案。鸟形人和大鸟的图像是西亚乌拉尔图和亚述的民族标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鸟首图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鸵鸟纹。鸵鸟原产于西亚,在《史记》、《汉书》中称为大鸟、大雀等。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