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内容和要求一、化学治疗学1.基本概念2.机体、病原体及药物的相互作用二、抗菌药物概述1.抗菌药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抗菌药的作用机制3.耐药性4.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熟悉熟悉一、化学治疗学(一).基本概念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微生物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简称化疗。2.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drugs):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寄生虫病以及恶性肿瘤的药物,简称化疗药,包括抗微生物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3.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科学。4.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LD50/ED50。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二)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抗菌药概述、(一)抗菌药的基本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主要指细菌,也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的药物,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2.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作用,也包括一些半合成衍生物。3.人工合成抗菌药:一类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用于抑制或杀灭致病菌的药物。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也有抑制作用。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6.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后,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临床用途,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一)抗生素类:-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酰胺醇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及多粘菌素)其他类抗生素(磷霉素、利福霉素)(二)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磺胺类(二)、抗菌药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主要是干扰病原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与功能,致使其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浆1.抑细胞壁合成青头杆万磷3.抑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四环素大环、氯、林可霉素4.影响叶酸磺胺、甲氧苄啶4.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2.影响细胞膜多粘菌素4.抑制mRNA合成利福霉素1.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胞浆内胞浆膜细胞膜外N-乙酰胞壁酸前体N-乙酰胞壁酸消旋酶合成酶N-乙酰胞壁酸五肽N-乙酰葡萄糖胺甘氨酸五肽双糖十肽转肽酶粘肽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脱磷酸化反应-内酰胺类2.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多肽类——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多烯类——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制霉菌素3.抑制核酸的合成①抑制叶酸的合成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二氢蝶啶二氢叶酸四氢叶酸对氨基苯甲酸(PABA)磺胺(-)甲氧苄啶(-)②抑制DNA、RNA的合成如:喹诺酮类——(-)DNA回旋酶利福霉素——(-)依赖DNA的RNA多聚酶4.抑制蛋白的合成氨基苷类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四环素类30S亚基抑制药氯霉素林可霉素类50S亚基抑制药大环内酯类(三)耐药性1.耐药性(drugresistance)的概念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2.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①水解酶:如-内酰胺酶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②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2)、改变靶位结构①改变靶蛋白结构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②增加靶蛋白数量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③生成耐药靶蛋白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4)、改变代谢途径如:耐磺胺药的细菌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3.细菌获得耐药性的方式(1)天然耐药菌株(2)染色体基因突变(3)质粒传播作业名词解释1.抗菌谱2.抗菌活性3.抑菌药4.杀菌药5.抗生素后效应6.耐药性(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用药原则: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4、防止滥用:(1)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2)避免局部用药(3)控制预防用药(4)合理联合用药预防用药的指征1、预防风湿热复发: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2、传染性疾病流行期:如SD预防流脑3、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四环素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眼炎4、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联合用药——目的1.增强疗效2.减少不良反应3.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4.扩大抗菌谱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2.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抗结核药5.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6.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SD预防流脑联合用药——指征1.协同作用(增强):1+232.相加作用:1+2=33.无关作用:1+2=24.拮抗作用:1+22联合用药——结果药物分类: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Ⅲ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Ⅳ慢效抑菌药:磺胺类Ⅰ+Ⅱ:协同Ⅱ+Ⅲ:相加或协同Ⅰ+Ⅲ:拮抗Ⅱ+Ⅳ:无关或相加Ⅰ+Ⅳ:无关或相加Ⅲ+Ⅳ:相加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小结1、基本概念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耐药性2、抗菌机制(四种)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六种)4、预防用药的指征(五个)5、联合用药的指征(六个)6、正确联合用药(四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