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文明转型文明转型的开始——1840-1894文明转型的整体发展——1894-1918文明转型的曲折发展——1919-1949中国现代史——文明转型的继续毛泽东时代的文明转型——1949-1976改革开放时代的文明转型——1978-至今1、简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次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2、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次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3、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哪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冲破了“个人崇拜”,经历大约一年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大致完成;第二次思想解放: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的框框,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1997年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是第二次思想解放的继续。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表现国内:残余敌人破坏,经济极端落后。国际: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现代史:(1949----)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后面临重重困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外交1.巩固新政权:追歼残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2.建立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颁布《共同纲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2.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制定两弹一星计划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召开;1952年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年~1966年5月)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外交成就:反右派斗争,使人们分清大是大非,稳定了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正确认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成就: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正确分析了社会矛盾,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八字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是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严重的后果。成绩: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整风运动,初期是健康的,有益于党的建设,是探索的新成果。失误:“左”的思想泛滥。原子弹、导弹、氢弹爆炸成功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混乱;1961年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三、“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阶段特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严重的失误,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领导者对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对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外交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同“左”的错误的斗争。目的: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展趋势2.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纠正极“左”思潮,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3.某些领域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极“左”思潮泛滥。“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1970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1973年杂交水稻遭到破坏70年代的外交突破四、社会主义建设重振与辉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976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得到完善和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文艺界也成就辉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外交1.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2.平反冤假错案。3.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5.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6.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重视加强民族工作。8.实施依法治国方略。1.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适时调整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1.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3.文化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信息技术:198319921997航天技术:200320052007200820111977年恢复高考;1986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探究一:概括归纳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特征: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特征: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教育。3.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征:封建统治者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是被迫之举,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4.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特征: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是废除封建教育的重要时期。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征:废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促进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四大”,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试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原因和历史地位。1、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特点: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原因: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通过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发展。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为开展有计划的以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特点: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完成了三大改造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3、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原因: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地位: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向小康水平过渡。探究二:追踪社会热点“钱学森之问”[热点材料]材料一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湖南等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免自主招生考试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阶段。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登录北大招生网报名。报名时间为2009年11月17日至30日,但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受到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等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材料二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称: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材料二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百年接力留学潮》请回答:(1)“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举例说明)应当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我国教育取得不少成就,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应试教育,难以培养杰出人才。解决办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扫盲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通过义务教育普及了青少年教育;通过希望工程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难题;通过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了公民的素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