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书中有这样一人物,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懦夫,也有人说他是勇士;有人说他是武士,也有人说他是诗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末路骑士的癫狂之旅——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塞万提斯(1547-1616)生活在西班牙殖民帝国由盛转衰时期)。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个跑江湖的外科医生。仅受过中学教育。23岁他参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战,带病坚守岗位的塞万提斯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了三处伤,以至被截去了左手。胜利归去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盗船,他被掳到阿尔及利亚成为奴隶。34岁被朋友赎回。回国后生活窘迫,多次入狱。在狱中完成《堂吉诃德》。就这么一个两次被俘三次入狱的人,命运从来不肯眷顾他。但恶劣的环境没有淹没他,倒霉的境遇没有打倒他,反而丰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霉当作生命的一个必然结果加以接受,而化为生命的财富。凭着他对生活的反思和那个国家斗牛士的精神,他写出名震世界的巨著《堂吉诃德》。作品的主人公仿佛是作者的一个自我嘲讽,也是对命运的一个嘲讽。他证明了承受倒霉和创造幸福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倒霉的命运压倒,不是耻辱,而是光荣。人生在艰险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浅。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倒霉时的痛苦和顺风时的欢乐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是欧洲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在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小说《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拉曼却绅士堂吉诃德》,叙述了一个穷乡绅吉哈达改名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自居为骑士三次出游,由于他的幻想在途中发生的许多荒诞之事。主旨: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堂吉诃德》这部讽刺小说写得是堂吉诃德的游侠史。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偏僻村庄的穷乡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陷入了疯疯癫癫的状态。他为了“锄强扶弱”,打抱不平,决心恢复骑士道,于是穿上盔甲,持一把生锈的长矛,骑一匹瘦马,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他的主观幻想和西班牙当时的现实是极不协调的,他硬要把书本上荒诞的骑士故事在现实中重演,这就不能不在现实生活中碰壁,从而使自己常常处于十分可笑而又十分可怜的境地。他第一次行侠出游,被打得“象干尸一样”横在驴背上让邻居送了回来……家人看到他被骑士小说害成这样,就把他满屋子的骑士小说全部烧了。第二次,他幻想着做那海岛总督,又干了许多的荒唐事,别人又把他锁在笼子里装在牛车上给送了回来。第三次,他迫不及待地希望实施他改革社会的“方案”,结果,受尽了别人的残酷捉弄,险些丧命。最后,堂吉诃德彻底输在了假扮的白月骑士手下,从此卧床不起。临终时,他说:“我从前是疯子,现在头脑灵清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太迟。”他是一位骑士,他是一位在自己理想的追求中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也不肯因勇敢不足而怯懦的骑士,他是一位在狂欢中创造自己梦幻国度的“哭丧着脸的骑士”。堂吉诃德对于骑士道的疯狂不在于追求骑士的阶级本质,而是追求那种骑士道的精神,那种仗义行侠、保护妇孺弱小的精神,那种即使为了正义也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他的疯狂在于对人情冷漠的失望和拯救世界的信念。疯狂的骑士骑士传奇与《堂吉诃德》骑士小说里的英雄是武艺超人,战无不胜的,而堂吉诃德却是一哭丧着脸的老儿,每战必败;英雄往往有仙丹妙药,而堂也如法炮制了神油,但喝下去呕吐不止,桑丘大小便失禁;英雄有骏马为坐骑和坚固的盔甲,堂有驽辛难得和霉烂的盔甲;英雄有娇贵无比的绝世美人为意中人,而堂有壮硕无比的杜尔西内亚。————————————————他的志愿是:走遍世界各地,扫尽天下不平事,“解放一切受苦难的人”,“谋求公众福利”。他想了就做:用纸和浆糊修补了破旧的甲胄;拿出了生锈的长矛;把骨瘦如柴的老马当做骏马,取名“驽骍难得”;把邻村养猪的胖姑娘美化为精神上的情人,为她取名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还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后来,他还找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了他的侍从。堂吉诃德和桑丘主仆二人的三次游侠冒险经历。第一次出游救牧童,被商人打伤,像干尸一样横在驴身上被邻居送回。第二次出游他说服了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答应有朝一日让他做岛上的总督。这次是打风车(战巨人)、救贵妇(解救被妖僧劫持的公主)、战羊群(支援弱军战胜强敌)、释犯人,终又受伤而归。第三次出游桑丘在公爵的一个镇上当了“总督”,堂吉诃德想在此实现他的改革社会的理想,但却受尽贵族的愚弄,险些丧命。最后,堂败于“白月骑士”手下,从此卧床不起,临终方才醒悟。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这时他们发现了田野里的三十四架风车。堂吉诃德一看见风车就对侍从说:“命运的安排比我们希望的还好。你看那儿,桑乔·潘萨朋友,就有三十多个放肆的巨人。我想同他们战斗,要他们所有人的性命。有了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发财了。这是正义的战斗。从地球表面清除这些坏种是对上帝的一大贡献。”“什么巨人?”桑乔·潘萨问。“就是你看见的那些长臂家伙,有的臂长足有两里呢。”堂吉诃德说。“您看,”桑乔说,“那些不是巨人,是风车。那些像长臂的东西是风车翼,靠风转动,能够推动石磨。”堂吉诃德说:“在征险方面你还是外行。他们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了,就靠边站,我去同他们展开殊死的搏斗。”说完他便催马向前。侍从桑乔大声喊着告诉他,他进攻的肯定是风车,不是巨人。可他全然不理会,已经听不见侍从桑乔的喊叫,认定那就是巨人,到了风车跟前也没看清那是什么东西,只是高声喊道:欧美文学名著选读“不要逃跑,你们这些胆小的恶棍!向你们进攻的只是骑士孤身一人。”这时起了点风,大风车翼开始转动,堂吉诃德见状便说:“即使你们的手比布里亚柔斯的手还多,也逃脱不了我的惩罚。”他又虔诚地请他的杜尔西内亚夫人保佑他,请她在这个关键时刻帮助他。说完他戴好护胸,攥紧长矛,飞马上前,冲向前面的第一个风车。长矛刺中了风车翼,可疾风吹动风车翼,把长矛折断成几截,把马和骑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上。桑乔催驴飞奔而来救护他,只见堂吉诃德已动弹不得。是马把他摔成了这个样子。“上帝保佑!”桑乔说,“我不是告诉您了吗,看看您在干什么?那是风车,除非谁脑袋里也有了风车,否则怎么能不承认那是风车呢?”“住嘴,桑乔朋友!”堂吉诃德说,“战斗这种事情,比其它东西更为变化无常。我愈想愈认为,是那个偷了我的书房和书的贤人弗雷斯通把这些巨人变成了风车,以剥夺我战胜他而赢得的荣誉。他对我敌意颇深。不过到最后,他的恶毒手腕终究敌不过我的正义之剑。”堂吉诃德2005年,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的10欧元银币。正面表现的是坐在书堆上认真阅读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形象分析A、脱离实际,迂阔顽固,耽于幻想(可笑)B、学识渊博,富于理想,甘于献身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可爱)C、目的是崇高的,方式是可笑的。(可悲)如同小说结尾所说:“他活着是个疯子,死了是个智者。”《牛津英语词典》里有这样几个词:Quixotic(狂想的)、quixotism(不切实际的性格或思想)以及quixotry(不切实际的性格或想法),它们全都与Quixote一词相关。按照词典的解释,Quixote的意思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热情而又充满幻想,有着崇高侠义却又虚妄缥缈的追求”。堂吉诃德形象的意义A.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广泛地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B.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即具有人文主义理想又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的矛盾;C.批判了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塞万提斯说:“这是对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要把骑士文学万恶的地场完全捣毁。”堂吉诃德的形象已经不是古代封建骑士的简单再现,也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发笑的滑稽人物。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成了不自量力、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历史进程的同义词。桑丘•潘沙的形象西班牙农民的典型,他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互为补充。讲求实际,反映出农民的狭隘和目光短浅。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他对现实有正确的判断力;谈吐诙谐,妙语连珠;跟堂吉诃德吃尽苦头,但终未弃他;在当总督的日子里,他断案如神,执法严明,锄强扶弱。堂吉诃德为之奋斗一生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害你哭的人爱你深。无论瓦罐碰了石头,或者石头碰了瓦罐,遭殃的总是瓦罐。拿到了线头就抽开了线球。天空的老鹰不如手里的麻雀。乘着顺风,就该扯篷。老母鸡一个蛋也孵。别人的痛苦,一根头发丝都挂得住。礼物碾得碎岩石。背上驭着银和金,驴儿上山就有劲。看见我怀孕了,却指望我是处女。绝妙的对比: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形象、高矮、胖瘦、坐骑、性格、谈吐……堂吉诃德以理想主义为基调,既可笑,又可爱、可悲;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勇敢过人,但又脱离实际,迂阔顽固,以幻想代替现实,是一个硬充骑士、引人发笑的滑稽人物;滑稽癫狂中有着清醒的理性和真知灼见桑丘的性格以顽固或执拗现实主义为核心,有着西班牙农民的狡黠和怯懦。其主要性格特征是:“头脑简单而不失聪明,思想狭隘而不失诚实,胆小贪财而不失纯朴,备遭凌辱而不失善良,历经艰难而不失乐观。”“这位呱呱叫的侍从”头脑清醒,讲求实际,语言朴实风趣。一方面他咒骂主人是个“十足的疯子”,一方面幻想主人的许诺能实现——有朝一日他当上“海岛总督”。主人的祟高品德和追求正义的理想深刻地影响了他,西班牙农民的善良、忠诚、机智和乐观精神在他身上逐渐放出光芒。马德里的唐吉诃德主仆雕像在欧洲一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堂吉诃德》。——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却属于未来。——朱光潜《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拜伦含泪的笑《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堂吉诃德存在的必要性--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以致后来被“确诊”为“疯子”。疯子的价值观自然是被正统价值观拒之于外的,而堂吉诃德的梦想却因其包含了人类本性的美德而具有合理性,世俗对合理性的拒绝就构成了另一个层面上的矛盾。第一部中理发师和神父的将计就计的哄骗如果还是世俗价值对堂吉诃德善意的招安的话,第二部中公爵的故意取乐则宣告了世俗价值对他的彻底否定、排斥和唾弃,干脆失去了被整合的意义,仅仅可用来取乐了。这就给这种拒绝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