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引子中国的户籍制度一、中国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同1957年底和1959年初分别制定的临时工招聘规定和户口登记制度一起,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正式形成。但此时,这一制度更多地是针对“大跃进”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管理的功能远远大于限制的功能。该条例在限制人口向城市流动方面的功能得以全面强化和真正执行,却是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商品粮供应的全面紧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城市人口猛烈压缩而展开的。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得这个制度具有了真正的操作依据。196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进一步划分了城市之间人口迁移的界限。2这个看似因为偶然事件临时起用的制度,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而取消。1975年通过的宪法,干脆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1977年,国务院批准的《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使城乡间城市人口迁移的限制达到了顶峰。其后这个制度虽然随着粮食压力的减小和暂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的冲击而逐渐弱化,但仍然没有立即取消的迹象。3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粮食压力和人口流动压力减小之后,中国并没有取消户籍制度?反而在60年代后期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一千多万的知青进入农村改造。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70年代末期,又允许大量知青回到城市。怎么解决他们的就业?4二、中国户籍制度存在的原因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化资本积累模式的一部分如何获得启动工业化的原始资本是新政权必须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冷战的开始,使中国完全脱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的援助成为中国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工业化积累的外部资本来源完全断绝。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就必须将工业化完全建立在内部的积累上。此时,中国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的来源,只能是中国最大的传统产业——农业。利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是当时中国孤立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的唯一选择。户籍制度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政府不人道。解决了是什么之后,要考虑为什么会这样。5提出的问题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实现资本形成?6第二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资本及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7一、资本及资本形成资本认识的变迁*物质资本*何谓“资本形成”*81.1资本认识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把物质资本看作经济发展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更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自然资本是一国或地区现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20世纪80—90年代,社会资本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热门问题。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使民主运转》(1993)91.2物质资本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物质资本的特点:(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2)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生产能力,也代表未来生产能力(3)具有耐用性。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101.3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已被历史证明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比较多,不会成为障碍;发展中国家最缺少的生产资源是资本。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必须首先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即要促进资本形成。什么是资本形成: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储蓄——投资——资本——生产能力。“资本形成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纳克斯)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就需要政府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投资来促进资本形成。思考: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进而扩大生产能力。这个过程是否是资本形成。储蓄的含义。11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结论对资本作用的实证研究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22.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主要观点*具体分析*政策含义*对该理论的批评*132.1.1主要观点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142.1.2具体分析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低收入低购买力低生产率缺乏资本储蓄能力小投资引诱小资本数量少低生产率供给方面需求方面152.1.3政策含义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162.1.4对该理论的批评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低并不仅仅是由于收入水平低,还由于社会、政治和其他制度方面缺乏鼓励人们储蓄和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刺激因素。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2008年中国国内储蓄率高达53%,美国为13%(2007年)、日本为26%(2007年)、印度为34(2008年)、韩国为30%(2008年)。17课堂思考纳克斯的理论是建立在封闭经济基础上,如果扩展为开放经济,会有什么变化?东亚四小龙和中国是怎么样突破贫困恶性循环的?182.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主要观点*具体分析*政策含义*对该理论的批评*192.2.1主要观点1956年,纳尔逊(Nelson,R.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202.2.2具体分析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低水平均衡陷阱*21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缺陷: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口增长率会下降F人口增长率oAECB人均收入22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收入水平很低时,新增加收入被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经济增长率较慢,甚至为负数。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将导致资本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但当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新增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对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E国民收入增长率oA'C'B'人均收入23低水平均衡陷阱人均收入低于OE时,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提高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人口比国民收入增长的更快,使人均收入降低,又回到OE附近。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人均收入高于OF,小于OG时,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提高。大于OG时,收入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减少。G点是高水平均衡点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如果能越过F点,就顺利地实现高水平均衡。思考:为什么现实中的人均收入没有稳定在一定水平?E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AFCB人均收入A'C'B'G缺陷:人均收入似乎会稳定在一定水平。与现实矛盾。24低水平均衡陷阱E缺陷:人均收入似乎会稳定在一定水平。与现实矛盾。原因:假定人口增长率不变,其实会下降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AFCB人均收入A'C'B'G高水平均衡点无限外移,这样就不会陷入人口陷阱高水平均衡点无限外移,这样就不会陷入人口陷阱3%左右的增长率低水平均衡陷阱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AFCB人均收入A'C'B'G低水平均衡陷阱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AFCB人均收入A'C'B'G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先提高后下降的这一假定更符合后发国家,如日本、韩国等。1971年以来,美国GDP平均增长率为2.91%,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03%。见下图25美国GDP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3-2-1012345678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262.2.3政策含义越过F点必须使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272.2.4对该理论的批评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同样没有考虑开放经济282.3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缪尔达尔其人*主要观点*《亚洲的戏剧》简述*具体分析*政策含义*292.3.1缪尔达尔其人缪尔达尔是瑞典学派的领袖之一,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1974年他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一道,因他们“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共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缪尔达尔早年毕业于法学院,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任大学教授,两度当选议员,先后在政府的几个职能部门做长官(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选为瑞典战后计划委员会主席以及贸易与商业部长)曾在联合国任职。由于缪尔达尔的经济学思想及其政治地位的影响,他成为瑞典这个福利国家的主要构建者之一。冈纳·缪尔达尔的经济学特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试图将其他学科的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缪尔达尔的大半生都在研究种族关系、失业和贫困问题。302.3.2主要观点缪尔达尔(Myrdal,G.K.)在1957年出版的《富国与穷国》,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去发掘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涉及到这些国家的政治建构、宗教传统、人口及种族、教育等问题,还专门探讨腐败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使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结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68年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去发掘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途径,使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结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之,他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他也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贡献为“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312.3.3《亚洲的戏剧》简述(1)大多数经济学家断言,在公平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库兹涅茨),而缪尔达尔则断定不存在这样的平衡,越公平则增长越快。缪尔达尔(1970)认为由于贫困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后果和穷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智,不平等将致使增长放慢。因为消费增长可以促使生产力增长,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实际上就是投资增长。同样,实行收入再分配的福利国家将刺激需求水平上升和增长速度加快。南亚国家的贫困与殖民掠夺有着历史关系,但独立后十几年改观不大。他认真考察了南亚人的“态度”和“制度”。“态度”指促使行为成为现实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宗教是大众在贫困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与经过宗教改革高扬人性的西方的基督教不同,作为大多数人信奉的印度教还保留着几千年前的观念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