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八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夏目漱石本章结构图:夏目漱石生平及前期创作后期创作漱石文学观中期创作生平前期创作“爱情三部曲”“后期三部曲”文学特质“则天去私”第八章夏目漱石一、生平及前期创作二、中期创作三、后期创作四、漱石文学观第一节生平及前期创作一、作家生平二、前期创作一、作家生平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23岁,夏目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就学期间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1895年,在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后又去熊本县执教。189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留学。1902年,夏目归国在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年的《我是猫》令他一举成名。1907年,开始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主要作品有:1、中长篇小说《我是猫》(1906)《哥儿》(1906)《虞美人草》(1907)《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2—1913)《心》(1914)《路边草》(1915)《明暗》(1916)2、短篇小说《伦敦塔》(1905)《幻影之盾》(1905)《琴的空音》(1905)《一夜》(1905)《薤露行》(1905)《卡莱尔博物馆》(1905)《趣味的遗传》(1906年)3、评论《文学论》(1907)二、前期创作1、《我是猫》(批判现主义作品)(1)作品概述1905年1月至1906年8月连载于杂志《杜鹃》之上的“讽刺小说”。涉及知识分子家庭问题、知识分子与资本家的问题、知识分子游离大众的问题。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2)艺术特色①思想特征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讽刺手法,独特幽默的语言,批判明治社会庸俗、丑陋的现实。a)反映日本近代化大潮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冲突。b)对现实的强烈批判针对特定阶级和其代表。艺术特征突破西方近代小说模式,不墨守成规。全文非连续展开,形式奇特。a)以猫为中心,以猫观察、分析人的行为。b)创作性运用传统艺术形式。c)创作技巧和艺术语言个性、独到。2、七部短篇(浪漫主义作品)1905年《伦敦塔》《幻影之盾》《琴的空音》《一夜》《薤露行》《卡莱尔博物馆》1906年《趣味的遗传》3、《旅宿》(唯“美”至上)描写一个青年画家到大自然中寻找远离现实、超越社会的纯粹美的世界的故事。“非人情”观—夏目簌石唯美艺术观和人生观(1)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的基本条件,憧憬绝俗避世的陶渊明和王维绰然的诗境,逃出现实烦恼。(2)观察人世因人而异,脱离世俗的诗情才是真艺术。(3)“非人情”美学:超越道德人情,离开人情,旁观世界,是充满出世美的境界。漱石观点:“人情世界是道德世界,离开道德世界,即成为‘非人情’”。第二节中期创作一、《虞美人草》二、“爱情三部曲”一、《虞美人草》1907年发表于《朝日新闻》的长篇小说,以东京为舞台以表现利己主义与道德冲突为主题,探究新型道义、新型恋爱与新生活方式。具有以“纯粹的善对抗纯粹的恶”的“劝善惩恶”倾向。《矿工》《矿工》(夏目漱石)《这三个人》(佐藤春夫)《盲目的河》(长与善郎)是日本意识流小说的最初实践。二、“爱情三部曲”《三四郎》《其后》《门》三部以近代个人主义为中心主题,展开“自我本位”、“自我固执”两种生活态度的对立与冲突,深入剖析各个主人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反映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过程中确立近代自我的精神面貌。1.《三四郎》的主旨是恋爱离别;《其后》的主旨是恋爱的实现,以自然法则夺回恋人;《门》的主旨是爱的矛盾,突出因背叛友人的罪意识而颤栗的男性心理。2.作者将笔锋对准“自己本位”驱动下的知识分子恋爱与传统伦理的冲突。他认为对“自己本位”不适度控制,任其无限扩张,只能带来悲剧。3.色调趋暗,厌世情绪偏浓,侧重于批判西方个人主义冲击下的日本社会,细致解剖人的灵魂阴暗面。作者认为人挑战并战胜自我非常必要,但是,过程异常艰难。第三节后期创作一、“后期三部曲”二、后期个人主义观一、后期三部曲“后期三部曲”包括《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过了春分时节》由七个短篇组成,主要部分在《须永的故事》以后,以富家子弟、知识青年须永市藏与田口千代子的交往为主线,探究恋爱与自我的关系,剖析嫉妒心理,勾勒近代人的迷惘孤独悲剧。《行人》由《朋友》《哥哥》《归来之后》《尘劳》4个短篇构成,主人公是长野一郎,性格孤高狷介,情绪多变无常,他认为人的具体生活无法看透,夫妇是两个孤单“他人”的聚合,“他人”之心难测。作品指出,无所适从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知多惑亦多”,他们落入由近代文明构成的“孤独地狱”,展现的是灰暗理智的“黄昏风景”。《心》的主人公“先生”是富户独子,父母双亡,叔父骗其财产,“先生”遭遇人因遇钱变恶的事实,对人性绝望。之后爱上房东的独生女,得知好友K也爱着同一个后立即暗中操作与小姐成婚,好友得知后绝望自杀。“先生”反省:“平时都是善人,至少是普通人。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变成了恶人。”二、后期个人主义观1、漱石认为,人性本恶,恋爱伴着极端利己主义,令人失去理性,《心》则是性恶小说的典范。先生体验心灵恶化,不再相信自己,同时体验个人主义者恋爱忽然变为利己主义道德恐怖。因为乃木大将以死殉天皇的影响决定自杀为“自主独立”的明治时代殉葬。2、个人主义应该限制在个人责任范围内。先生独死,不牵累他人,认为“即使我不在了,妻子也无衣食之忧,这是幸福。”反对“夫妻情死”的封建道德标准,认为乃木大将让无辜的静子一起殉葬是不应该的。3、个人自由独立,必然伴随人的孤独。漱石文学的根本主题是“爱与利己主义”,就个人主义的副作用做出了警告,认为这种观念必然造成孤独的局面是现代难以避免的弊端。第四节漱石文学特质一、《文学论》二、“则天去私”一、《文学论》1907年发表的代表学者立场的、与自然主义异调的理论专著。其内容有:(一)以日本文学的主体发展作为中心课题。1、“三为”:为自己、为日本、为社会,批评无选择的模仿,主张加强文学独立性,让内部独立的东西发展起来。2、日本文学自成标准。3、扩张日本特色,同时采纳西方文学。理论核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1、主张文学发张是“为自己、为日本、为社会”,批判将文学视为技艺和游戏的观念,即文学“不能单纯满足于美。”,还要“辟邪就正,斥曲与直,扶弱挫强。”认为文学家的职责是表现生存及其意义,作家作品是作家的生命,应该流动着人格的光辉,文学表现“社会全体精神”,使作家和社会成为一体。2、认为形式具有重要作用。“形式是为内容的形式,内容并不是为形式而产生。”“内容是变化的,新的形式也会随之不断地创造出来。”文学作品不仅是有理想的,还要具有“真、美、善、壮”,四者并存成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二)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传统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辩证的态度审视两种关系。近代文学具有泛欧罗巴性,同时又不能否定民族个性。1、日本近代文学根植于日本民族的土壤上,对传统文学保持信心并有认识的自觉。2、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即“要买其利器”。同时明确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了扩张日本的特色,为了发挥日本的特色。”意义在于西方文学为自己所用,完成传统的再创造,增强传统的自信力。(三)主体地再认识文学存在的价值及其独自的功能。1、在“三为”的原则基础上,运用多种科学来建立其方法论的基础,提出要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审查文学的价值,强调“认识世界应先解释人生,解释人生应先论述人生的意义、目的及其活力的变化。”2、“以为人生、为社会”的净胜为根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的基本成分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动因,同时吸收西方文学的新概念。将美学视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张“着重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从根本上论述文学的活动力”及以心理学作为哲学、美学的基础学,在美学上移入感情,观察和分析个人的直接经验,并将心理学的要素抽象化。研究的结论是“文学”在产生其大目的的基础上,必须的第二目的,就归结于“幻感”二字上。文学作品给读者的美感在于享受心理上的“幻感”而产生的“文学的真”。二、“则天去私”“天”,是指高深博大的无垠世界,是观察者的一种自然地观察态度。“去私”与普遍性的东西合一,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这种禅的心与境的合一,则达到去“小我”的“私”和完成“大我”的“三昧境地”。久米正雄解释为:“无“我”的艺术,空个而达全”。“则天去私”是一种对文章学的理解和创新的态度,是文章论的延长,即是艺术的观照与感动一体性的表现。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