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1.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想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2.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实施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中间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客观上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套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3.操作目标。它是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际上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直接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央银行操作目标准备金基础货币等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市场的稳定目标之间的冲突物价稳定与充分之业之间存在冲突。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冲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物价稳定与金融市场稳定之间也存在冲突。我国是采用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夫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止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直接调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中央银行直接信用管制来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进行控制,以便达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间接调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通过市场手段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进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和经济体系具有全局影响的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和经济体系的影响是局部而非全局性的。2-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机制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量: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会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结构。法定准备率是影响货币乘数值的重要因素。提高法定准备率会降低货币乘数值,相反,降低法定准备率则会提高货币乘数值,从而提高了银行体系扩张货币的能力。一般认为,调整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对所有银行的影响都是平等的。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有两个主要的不足。第一,它是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一把巨斧,无法进行微调。第二,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会对那些超额准备很低的银行带来流动性问题。不断地调整法定准备率,使银行难以进行流动性管理,也增加了合理地运用资金的难度。再贴现机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再贴现机制就是中央银行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通过贴现申请贷款的意愿,进而影响其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时收取的利率,它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贴现贷款时所支付的必要的成本。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分为:调整性再贴现季节性再贴现延展性再贴现。再贴现机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挥着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解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它还具有“告示效应”,作为一种信号表明中央银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意向,影响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的预期。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行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会增加,并进一步为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奠定了基础;反之,则会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分为主动性的: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防御性的:防御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则旨在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从而使基础货币保持相对地稳定。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正回购逆回购现券交易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一般以短期政府债券为操作工具,这是因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量比较大,对市场容量较小的股票或债券市场行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短期政府债券发挥着基准工具的作用,它的利率变动会引导长期债券的利率的变动。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中央银行在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时可以主动出击。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易于进行反向纠正。操作起来方便快捷。还可以影响利率结构。2-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1)信用配额管理,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供求状态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等措施。(2)直接干预。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施以合理的干预。(3)利率最高限额。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4)流动性比率管理。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从而使商业银行不能任意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性商业贷款。(二)间接信用控制(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的目的。(2)窗口指导,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规定金融机构按季度提出贷款增加计划,在金融紧缩期内设置贷款额增加的上限,并要求各金融机构遵照执行。(三)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如规定首期付款最低限额,消费信贷最长期限等。(四)证券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五)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六)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选择性货币政策的优点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非全局的,这样就可以使中央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信用控制。3、货币政策的手段变量与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变量、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政策工具手段变量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公开市场再贴现调整法定准备率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再贷款短期利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市场稳定3-1手段变量与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3-2货币政策手段变量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短期利率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再贷款3-3潜在的中介目标变量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利率从可测性来看,利率是可量化的,中央银行可及时得到利率变动的有关数据。但利率的可测性并不是最理想的。利率与投资、消费等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并不强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好可控性一般相关性一般实体经济冲击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2IS1LM1IS2E0i1E2E2LM1E1Y1Y2Y2Y国民收入如果经济的冲击来自于实体部门,而不是来自于货币部门,相对于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时的国民收入波动幅度较小,即它对经济的稳定性更强。利率IS1LM1E2LM0i3LM2E1Y1Y2Y国民收入如果经济的冲击主要来自于货币部门,而不是来自于实体部门,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对国民收入的稳定性要强。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手段指标变量后,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4-1投资渠道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托宾的q理论可贷资金传导信息不对称传导机制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YIiMYIiM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①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流通性偏好;②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的途径。其具体思路是: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而突然增加后,首先产生的影响是使利率下降,然后又促成投资增加。如果消费倾向为已知量,则通过乘数作用,又可促使国民所得增加。上述传导机制很可能因以下两个因素而被堵塞:①“流动性陷阱”的出现;②投资的利率弹性非常低。托宾的q理论q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值大于1,说明企业的市场价值就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建立新厂房和购买新设备的资本成本就要低于收购同等规模的企业的价值。这时,就扩大了投资支出。如果q小于1,说明企业的市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建立新厂房和购买新机器的成本要高于收购同等规模的企业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总的投资支出就不会增加。若以sP表示股票价格,通过托宾q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YIqPMs反之,则有:YIqPMs可贷资金传导YILMa反之:YILMa信息不对称传导机制YIPM贷款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企业净值4-2消费者支出渠道利率与收入渠道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利率与收入渠道YCYiMt财富效应YCPMs毕生财富流动性效应(I)YCPMs流动性困境可能性金融资产价值流动性效应(II)YC流动性困境可能性消费信贷可得性消费信用比率4-3国际贸易渠道YNXeiM4-4货币供给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基本公认的有:①货币数量增加后,对金融市场的利率会产生影响,同时对股票价格或债券价格也会产生影响;②利率或股票价格、债券价格的便会,会影响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个人的消费欲望及现实支出;③投资和消费变化后,国民生产总值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为:5、货币政策效果5-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从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量变的变动之间的时间间隔。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认识时滞(内部时滞)决策时滞(内部时滞)反应时滞(外部时滞)货币政策时滞可能使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初衷反而给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冲击。由于时滞的存在,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可能达不到它的最终货币政策目标。图示货币政策各种时滞之间相关关系分解图5-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效果传导机制越畅,货币政策效果会越好。5-3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中,不受国内其他利益集团影响的程度,这种独立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政策独立性和信用独立性。政策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自主性权力的大小。政策独立性受到一个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和利益集团的影响,一个倾向于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银行的政策独立性则相对地较弱。信用独立性是指财政赤字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如果财政赤字主要是靠从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来弥补的,那么,该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就较弱。信用独立性受到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有着广阔金融市场的国家倾向于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不同的外汇管理体制也会影响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结售汇制也极大地弱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的政策独立性越强,货币政策的行动时滞会越短。政策独立性越强,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讨价还价的时间就越短。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越独立于政治,它就越可能致力于价格稳定,反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它就越可能为取得低失业而接受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越强,基础货币供给受财政赤字的影响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