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经济体的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与未来发展前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或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两个阶段:一、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荷兰为中心:16世纪末——17世纪末英国取代荷兰:18——19世纪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一个时期(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第二个时期(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前期)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美、欧共体和苏联彼此抗衡、日本迅速追赶的多极化世界•第四个时期(90年代初)美、日本和欧共体三足鼎立的格局新型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经济实体。•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南非,也称“金砖国家”;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南非、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等“新钻”国家。发展现状•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4年度报告》称,在2013年世界经济总体放缓的背景下,以新兴11国(简称E11,指二十国集团中的11个新兴经济体,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南非和土耳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保持上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增长:保持缓慢复苏•2013年E11经济总体较2012年略有上升,但表现不尽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3年E11经济增长率为5.1%,比2012年上升0.1个百分点。这一增长水平高于2013年发达经济体3.8个百分点。•分国别来看,E11国家中的土耳其、阿根廷、巴西、印度和韩国增长势头好于2012年,IMF预计2013年分别增长3.8%、3.5%、2.3%、4.4%和2.8%,较2012年分别提高1.6个、1.6个、1.3个、1.2个和0.8个百分点;而墨西哥、俄罗斯和沙特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较大,IMF预计2013年分别增长1.2%、1.5%和3.6%,较2012年分别下降2.5个、1.9个和1.5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维持在7.7%的增长水平。就业:失业率总体稳定•2013年E11国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部分国家仍维持较高的失业水平。IMF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根据各国人口总量加权计算得出的E11平均失业率为5.3%,与2012年总体持平。•中国人社部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长,新增就业1066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低于2012年末的4.1%。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9月巴西共有130万人登记失业,失业率为5.4%,较2012年平均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9月失业率为5.3%,较2012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就业形势是失业率总体稳中有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物价:温和回升,总体可控2013年E11国家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但总体可控。IMF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E11平均通胀率为4.8%,较2012年上升0.2个百分点。•分国别看,截至2013年9月金砖国家中的中国通胀水平略有下降,而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5%,比2012年平均水平下降0.1个百分点;同期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CPI同比分别上涨11.1%、7.0%、6.4%和5.9%,分别比2012年平均水平上升1.8个、1.9个、1.0个和0.2个百分点。贸易与投资:增长缓慢•2013年,E11贸易缓慢增长态势仍未得到较大改善。IMF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E11对外贸易名义增长率为4.8%,较2012年增加0.8个百分点,但与金融危机后一度达到的10%以上贸易增长相比,仍处于缓慢增长水平。欧洲经济衰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等负面宏观经济因素对新兴经济体贸易造成了较大冲击。除此之外,贸易保护主义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且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变得更加隐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FDI将与2012年持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新兴经济体一些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2013年E11的FDI增长表现难以有较大幅度改观,但多数E11国家仍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公共债务:有所改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显著好于发达经济体,但为了刺激经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水平总体有所上升。•2013年10月IMF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2.3%,比2012年上升0.6个百分点;E11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2.3%,比2012年上升0.5个百分点。•政府债务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负债率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水平,并得到进一步改善。201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比例预计为34.7%,比2012年下降0.8个百分点;E11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33.5%,比2012年下降1.6个百分点。广受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仍处于可控范围。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一)新兴经济体崛起加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一方面是全球经济正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转型:经济增长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向亚洲、东欧、中东与拉美等地的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战后多年形成的美国经济一“伤风”,世界就“感冒”的单极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和实力分布的多元化格局正在显现。尤其是随着亚洲地区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增长,使欧美强、亚洲弱的不均衡格局正在向均衡化、多元化方向演变。由于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大变局,这一经济文化层面的变化必将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分工格局正在受到冲击。战后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是,西方国家垄断高新科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只能从事低附加价值产业。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被外包的范围日趋扩大,高科技传播加快,高附加价值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为少数国家所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二)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过去两年失去了部分动能,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出现大幅萎缩。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对西方的资金支持和商品需求,直接拉动了全球经济复苏。经济全球化趋势仍将延续下去,在后危机时代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发生改变。以往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和海外投资促进了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今,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兴经济体扭转了被动地位,开始为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本和市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尽管多哈回合贸易谈判难以取得突破、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陷于停滞,全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如火如荼。•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亦加剧了相互竞争,给各国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机遇和挑战。(三)新兴经济体崛起推动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与调整2009年3月伦敦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金砖四国”曾就改革现有国际储备货币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希望发达国家转让7%的份额。经过金砖国家不懈努力,2010年IMF和世界银行的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兴经济体在两大机构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和投票权。2010年10月在韩国召开的二十国集峰会正式达成协议,向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转让4.6%的IMF股份中国在IMF的份额权重将从3.72%提高到6.394%,排名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印度份额提高到2.751%,居第八位;俄罗斯份额提高到2.706%,居第九位;巴西份额提高到2.316%,居第十位。至此,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四国均成为IMF前十大份额持有国,四国份额累计首次达到14.163%,在IMF的话语权得到较大提高。这是IMF成立65年来最大的治理权改革成果。此外,中国、印度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也从原来的2.77%分别升至4.42%和2.91%,中国投票权由原来的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印度投票权上升到第七位。整个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从44.06%提高到47.19%。新兴经济体地位提高而发达经济体地位下降的事实得以确立。西方主导的传统世界经济格局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新兴经济体的综合实力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尚有距离,且共同面临发展模式转换的问题新兴经济体国家制造业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在高端产业、金融业、研发能力、管理经验资金、人才与教育、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等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尚无绝对优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经济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势头,但仍无力抵销美欧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新兴经济体在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制度欠缺、城乡差距过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对外依赖严重,特别是在它们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需依赖西方。在最终消费市场缺乏有效话语权,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同样缺乏议价能力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本身就缺乏安全性。尽管目前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但这些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最终要以美欧市场资本价格做支撑。因此,美欧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这些国家的美元外汇储备购买力。也就是说新兴经济体的外汇资产受制于西方经济走弱的风险。为此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维持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选择。(二)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取代,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后,便成为世界经济的真正“霸主”。且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仍保持其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它更容易利用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强势地位牟取实利。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根本特征仍然是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在储备货币中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转变至少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其他主要货币在当前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过低,在美元比重最低的2008年第2季度,排在第二位的欧元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也仅为26.8%,尚不足美元的一半。二是美元在IMF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中的比重达40%,而无论欧元、日元还是人民币在短期内都不能够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近年来,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争取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方面已经取得某些进展,但这种努力仍然处于量变阶段,实现质变的条件尚不具备。变革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要求不是光靠某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就能简单决定,它需要整体综合实力的质变去改变。只有当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发展到足以完全改变世界经济力量对比时,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才可能实现。为此,中国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既要抓住机遇,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也要积极寻求与欧洲和日本的利益交汇点联手推进。同时还要提防美国利用经济霸权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借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共同离间和干涉。(三)中国实力在上升,但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升,已成为GDP总额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外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最大的手机使用国等。但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它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首先,从一些国际权威机构的一般分类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据人均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三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