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申请者:董虎(物理系2007级)指导教师:李红(师范学院学工办)©Allrightsreserved项目摘要本课题从教育内部有关要素的分析着手,对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新趋势和就业现状,从个学科以及系统分析法等角度研究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问题,详细的分析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环境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等几个方面,提出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解决途径。以期能真正合理有效的推动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实现个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共同发展。目录立项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的立项背景1.从2001年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2万增长到559万近五倍之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大背景下,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师范生就业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的立项背景2.国外对就业理论的研究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社会学家和就业指导工作者已经广泛的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职业指导方面的问题;国内关于就业理论研究较晚,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不够全面,解决途径相对较少。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研究较少,对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的立项背景3.新疆是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存在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新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系到新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在自治区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教育背景条件下,从教育内部有关要素的分析着手,对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新趋势和就业现状作深入论证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分析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从教育视角所能解决的问题,为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相关的因素来解决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的建议。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新疆教育人才市场、网上招聘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双语”教学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进行“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对人们把握现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1.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2.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3.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SWOT分析4.促进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5.课题结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1)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2)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3)新疆的特殊性和落后性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1)毕业生自身就业现状(2)高校就业指导现状(3)基层学校实际需求现状(4)大学生就业的外部条件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SWOT分析1.经济因素的影响2.政治因素的影响3.环境因素的影响4.高校层面因素的影响5.学生思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重点与难点相关材料的收集和问卷调查,并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和深入分析提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可行性建设方案和政策建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本课题拟从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SPSS等角度研究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问题,分析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环境和问题;借鉴国内外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成功经验,多个角度比较全面深刻地分析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最终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案和政策建议。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以教育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学、SPSS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师范类毕业生需求环境、就业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提出促进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可行性建议。技术路线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SWOT分析问卷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环境研究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促进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本课题研究结论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目前,以“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为选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首次以“新疆师范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实属课题亮点之处。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2008.6-2008.8,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2008.9-2008.11,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环境与现状分析,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1篇。2008.12-2008.2,研究分析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1篇。2009.3-2009.5,提出较为全面、科学、切实可行的促进新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可行性建议。2009.5-2009.6,本课题结题,提交研究报告。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正式研究报告1份,发表文章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