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十章出血热病毒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发现了病毒抗原,随后又用A549和VeroE-6细胞分离到HFRS病毒毒株,这个毒株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的疫区分离到的,因而命名为汉坦病毒。引起以发热、出血和严重的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症状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本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台湾和海南省外,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各省。第一节汉坦病毒(Hantavirus)第一节汉坦病毒汉坦病毒呈球形,直径为75~210nm。核酸为-ssRNA,分大(L)、中(M)和小(S)3个节段。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层是脂质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刺突。一、生物学性状病毒可在A549(人肺癌细胞株)、VeroE-6(一种克隆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等多种细胞中增殖,但增殖缓慢,一般不引起明显的CPE,常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感染细胞胞浆内的病毒抗原作为病毒增殖的指标。黑线姬鼠为敏感动物,经皮下、腹腔、鼻、口接种均可感染。接种后10d左右可在鼠肺、肾、肝等脏器发现大量病毒。汉坦病毒汉坦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主要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林区的大林姬鼠。HFRS流行的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以及与人的接触时间有关。黑线姬鼠传播的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从10月到次年1月;褐家鼠传播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传播途径:病毒在鼠体内增殖,随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长期大量排毒污染周围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汉坦病毒人被病毒感染后,经1~3w潜伏期,出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典型临床经过可分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病死率为3%~20%不等,一般为5%左右。汉坦病毒根据传染源不同分为3个类型:①野鼠型:主要由野外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在农业区,青壮年易感,一般病情较重;②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农村和城市均可发生,病情较轻,多无典型的5期经过;③大白鼠型:发生在以大白鼠或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的的实验室。汉坦病毒发病机理可能除病毒直接在胞浆内增殖造成细胞脏器损伤和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以及血管通性增高外,还可能有免疫病理反应参与。最近报道,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病毒抗原,并分离出汉坦病毒。据此推测,病毒侵犯骨髓前体细胞,从而妨碍免疫细胞的正常发育,因而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及血小板的严重减少。汉坦病毒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亢进补体水平下降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发病者极少。隐性感染率较低,流行地区正常人群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率仅为1%~4%。汉坦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症状典型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但非典型患者在疾病早期症状类似流感,不易做出确诊,故用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进行辅助诊断,甚为重要。微生物学检查原则主要为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近年又相继建立了敏感、特异的病毒抗原检测法及病毒核酸检查法。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用VeroE-6单层细胞培养法或动物接种法(2~4d龄乳鼠、黑线姬鼠等)分离病毒。血清学诊断: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特异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法或酶标抗体法检测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内的特异抗原。也可用ELISA法检测病人尿中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检查:用PCR、核酸杂交试验检测病毒核酸。汉坦病毒汉坦病毒四、预防原则1.消灭传染源:采取有效措施灭鼠,并注意处理鼠的排泄物,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呼吸道及接触感染。并保证食品和个人卫生。3.提高易感染人群免疫力:目前尚无可靠有效的疫苗。新疆出血热是一种存在于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1966年首次从我国塔里木盆地出血热病人及硬蜱中分离成功。新疆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但无肾脏损害。第一节新疆出血热病毒(XinJianghemorrhagicfevervirus,XHFV)一、生物学性状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90~120nm。基因组为分节段的-ssRNA,包括L、M及S节段。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1~4日龄的乳鼠对病毒最为敏感,用于病毒的分离及传代。新疆出血热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野生动物和家畜是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硬蜱是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代,故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每年的4~6月蜱大量增殖,是人群发病的高峰。人被带毒蜱叮咬或与病畜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后,病毒侵入人体,经5~7d潜伏期发病,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特征。人感染后产生NT抗体、CF抗体和HI抗体。NT抗体出现较早,维持较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新疆出血热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主要是病毒分离鉴定和双份血清抗体检查。四、预防原则防治措施主要是防蜱叮咬和灭蜱;对病人要严格隔离治疗,病人血液、分泌物、排出物等要消毒处理,医务人员要加强防护,防止感染。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精制的灭活乳鼠脑疫苗,该疫苗安全,但其预防效果尚待确定。新疆出血热病毒第三节埃博拉病毒(EbolafeverVirus)非洲出血热(Africahaemorrhagicfever)包括埃博拉热(Ebolafever)和马堡热(Marburgfever),前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后者由马堡病毒所致。两者均为RNA病毒。非洲出血热病毒的储存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偶然经接触传播给人。人与人的传播主要是密切接触以及体液(唾液、尿、粪便)等的污染。埃博拉病毒非洲出血热的主要特点是高热、皮肤瘀血、紫癜、鼻衄、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和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常导致休克和死亡。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以维持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控制出血和休克等支持疗法为主。埃博拉病毒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呈管状、丝状或索状等,直径为80nm。病毒的核酸为-ss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刺突。病毒在人、猴、豚鼠等哺乳动物细胞中增殖,在感染的细胞内能形成包涵体。一、生物学性状埃博拉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临床特点:经过3~7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早期出现流感样非特异症状,发病后5~7天出现严重的出血。发病后7~16天出现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出血性休克。死亡率为50%~80%。埃博拉病毒在致命性感染中,表现为严重的体液免疫反应受损:测不到病毒特异性IgG抗体IgM抗体;在病人死亡前数日,T细胞相关mRNA消失。诱导免疫抑制是病毒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的原因之一。埃博拉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检测病毒特异性IgG抗体、IgM抗体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埃博拉病毒四、预防原则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加强对感染者的隔离以及对实验室和医护人员的保护。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