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与法律法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就其词义来说是指对于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事物。环境的特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层次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有层次的系统;与人类的关系对立统一。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制度,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自然环境又分为:地理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表层圈、生物圈(上界大气圈对流层顶部)地质环境:坚硬地壳层至地核内部宇宙环境:整个地球直到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科学所指的自然环境的概念主要指地理环境。•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具体地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自我约束,达到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前,环境问题常被看作污染问题,因而最初把环境管理理解为环境保护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的行为。1974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发展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环境管理的提出):(1)全人类的一切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含义•1987年,刘天齐对环境管理的解释:“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允许的极限的目的。”•2000年,叶文虎给出的含义“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改变人类自身的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观念的转变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环境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因此环境管理具有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征。•权威性表现在: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和政府开展环境管理工作,行使环境保护的权力和职能,其它部门要在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之下履行国家法律所赋予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强制性表现为:环境管理是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实行环境保护目标所采取的强制性对策和措施。即环保部门工作的依据是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如:依法收费、罚款、颁发许可证、例行检查等。环境管理具有区别于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环境管理的区域性:作为一个工作领域,环境管理存在很强的区域性特点,这是2由于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资源配置、科技发展产业结构的区域性等一系列是不平衡性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应从国情、省情、地情、民情出发,不可按一刀切。环境管理的综合性是由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管理手段的综合性,管理领域的综合性和应用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的。环境管理的综合性•问题:水域、大气、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技手段等•领域:各行各业、工矿企、事业单位、商业、医院、学校、军队、农村……•知识: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海洋学、法学、经济学等等。环境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环境权和生存权,所以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公众参与、全民参与。•环境决策的非秩序化特点:决策可根据组织活动存在的例行和非例行分为秩序化和非秩序化•秩序化决策: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状态,可制定一套固定的处理秩序•非秩序化决策:呈现出不确定状态(从未出现过的、或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还不清楚)或相当复杂的决策。环境管理的手段:•行政手段:是行政机构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成作用于管理对象的一种手段。•权威性:权力高、效力强•强制性:必须绝对服从,否则受制裁或处罚•规范性:以文件、法规形式下达或公布,一般包括:①制定法规、标准;②制定政策•法律手段: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违者受制裁•经济手段:指运用税收、补贴、罚款……形式或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措施。如: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或罚款……•科学技术手段:先进监测设备、高科技利用科技应对各种环境问题:新型材料、新工艺……•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公众的素质,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观念……才是根本。环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古代文明时期: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缺乏;人口数量极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基本无干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以耕种、放牧、渔猎为生,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破坏表现在: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毁林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如:复活节岛的盛衰、玛雅文明的覆灭等等复活节岛概况:•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面积117km2,距智利西海岸3千多公里,离最近的人居岛屿也有2千公里,与世隔绝。公元5世纪有了移民,10~14世纪顶盛,15世纪开始衰亡。•18世纪(1722)荷兰航海家罗格温复活节这天到达这里,因此得名。当时岛上6百余尊石雕像和极其落后野蛮的原始岛民形成及不协调的景象,令人难以理喻。3•吸引了世界各地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探险家等来到此地考察研究。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工业文明时期(近300年):科技飞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力增强);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仍然存在并有发展;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破坏和耗竭;“三废”引起的环境恶化,直接构成了对全人类生存的威胁,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国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八大公害(这些事件至今仍在不断发生,引发了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八大公害: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3.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4.伦敦烟雾事件5.水俣病事件6.四日市哮喘事件7.富山县痛痛病事件8.米糠油事件将环境问题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环境问题。•第一代环境问题:指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仅造成的区域性影响。其特点:主要出现在局部地区,解决方法:控制污染源。•第二代环境问题:由第一代环境问题发展而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其规模和性质、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预测和解决的难度都大大超过第一代环境问题。•第二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时间:影响久远。空间:范围大。处理难度:加大,有些甚至是永久不可恢复的环境管理的形成与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环境管理思想形成1)主要环境问题:工业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公害事件(八大公害)、生态破坏等。由于没有预防和应急措施,危害严重。(2)主要的影响著作和理论:①寂静的春天(1962出版)•作者:蕾切尔·卡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描述了杀虫剂污染带来的凄凉的景象。•R.卡逊被称为环境保护的先驱人物。②《增长的极限》(1972)•作者:罗马俱乐部(跨国学术团体),由环境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等组成,1968年成立,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增长的极限》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增长受五种相互影响制约的因素的控制,五种因素是:①人口剧增,②工业发展,③粮食需求,④资源需求和枯竭,⑤生态环境变化。五种因素呈指数增长特征。•人口增长:人口翻一番从过去17世纪的250年缩短到20世纪70年代的近40年;•工业增长:人口增长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粮食需求增长:人口增长需要有更多的粮食来维持生存;•资源消耗量增长:粮食和工业生产使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4•环境恶化指数增长:工业生产的同时又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使生态环境恶化指数不断上升。得出结论:•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五种指数增长是有极限的,接近或超过这一极限,人类社会就会瓦解。•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可延长时间,推迟到达“危机”点的时间到来。•得出结论:人类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在下个世纪某个时段达到极限,人类社会应走“自我限制增长的道路”。被后人称之为“零增长”。《增长的极限》的历史意义:•《增长的极限》在唤醒世人环境意识方面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增长的极限》一书出版后,引起世人广泛的关注,此后“人口、资源、发展、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四大全球性问题。•引发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③《只有一个地球》(1972)•作者: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该书是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材料。•这是一本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该书指出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它所阐述的许多观点对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几种理论和学派:①新古典经济学派:西方一个经济学术团体。•应用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提出采用国家调节的方法,强制经济部门遵守自然资源保护法规与经济杠杆相结合,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进步。即国家对自然资源利用加强干预。②人类行为学派:•该理论强调:从人类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管理人类的行为,它反对国家垄断管理方法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该理论主张:人类与自然共存,提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放弃“浪费式生活”,改变消费模式。•其所提出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管理思想的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③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环境是一个有限的整体,人类对地球的开采若超过了它的承受力,就象宇宙飞船超载那样易于崩溃。•提倡以“储备型经济”代替“增长型经济”,以“循环式经济”代之“单程式经济”等;•该理论在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页。会议:•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1972.6.5~12;•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提出了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发展史上第一座里程碑。第二阶段:70年代末——90年代初(1)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如:臭氧层破坏、生物5多样性锐减、酸雨区扩大、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三废污染加剧等等。(2)主要影响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12,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写。•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编写。•引发了环境管理史上的又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1987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后又经第42届联大辩论通过,于1987年4月正式出版。•报告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的和现实的行动建议。报告的指导思想是积极的,对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6,巴西:里约热内卢,•183个国家代表、102位政府首脑参加。•讨论了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与发展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