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重点)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3)阶级上:“”阶层活跃,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士私人讲学2.概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2)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发展学术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道德思想解放[图解识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主张①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主张“”,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2.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人之性恶”仁政君舟民水(2)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儒学[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①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道无为而治(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相对[误区警示]正确理解道家“无为”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它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因此“无为”是一种积极的无为,并不是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2.法家(1)代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3)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治大一统知识网络知识精要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3.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合作探究·攻重难]百家争鸣[史料实证]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教你读史](1)提取史料一中“社会生产力提高”“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明确“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和诸子百家的历史使命。(2)由史料二中“三场大辩论”得出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有何体现?【提示】(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实证]史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史料二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史料三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教你读史](1)根据史料一关键词“政”“刑”“德”“礼”“仁”“克己复礼”来归纳孔子的思想。(2)抓住史料二中关键词“仁政”来分析其与孔子的“仁”的关系。(3)注意史料三省略号,分析分别以“德”“力”“富”兼人者的区别,根据关键词“重法爱民而霸”分析荀子的思想特点。[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与孔子的“仁”有何关系?(2)相对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提示】(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孟子主张:“仁政”。关系:①联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②区别:孔子的“仁”即“爱人”,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2)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较保守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荀子性恶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主张社会进步相同点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当堂达标·固双基]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导学号:12322000】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C.每个不同学派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B[“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导学号:12322001】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项;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项;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排除。]3.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古代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故选B项。]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导学号:12322002】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B、C、D三项错误。]5.“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导学号:12322003】A.庄子B.老子C.孔子D.孟子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一致,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选B项。]6.(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导学号:12322004】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材料二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韩非子》材料三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