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思潮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纪录片思潮——行进中的影像中国授课人:杨剑tel:13979302904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DocumentaryProduction•教学方式:讲授、观摩、讨论、讲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课程简介:本课程一方面从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和描述,以及形成不同特征成因的探究,归纳出纪录片内在的美学品性;另一方面结合各类作品的解读和创作实践,来启发学生在欣赏或创作纪录片时开启思路,逐渐养成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文精神。教学大纲•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启发学生纪录片创作的思路;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各种观念;掌握初步纪录片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分析作品;提高纪录片赏析与创作的能力。•要求:对纪录片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社会功能、美学思潮、技术进步及内在美学品性等方面去分析纪录片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成因;大量观摩各种风格的纪录片,建立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思维和接受观念;根据自身的素质构成和知识构成确立创作的个性风格;认识到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对纪录片创作的积极影响,养成一种创新的精神。教学大纲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电视当代纪录片发展历史与现状、创作观念(2学时)•简要介绍中国纪录片史上的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以2-3位纪录片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品为例,说明纪录片发展到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以主要创作流派。•第二章:中国当代纪录片模式的演进及原因(4学时)•1:纪录片的几种模式•2:社会思潮的影响•3:美学思潮的影响•4:技术因素•第三章:中国当代纪录片的美学特征(6学时)•1:真实感•2:过程的记录场自我陈述•3:思维空间的营造教学大纲•第四章:中国当代纪录片的纪实风格(6学时)•1:纪实风格的形成•2:纪实与纪录片的亲和力•3:理解长镜头•作第一次作业•第五章:意义的形成(4学时)•1:两种风格的剪辑叙事表现•2:历史的观念•3:社会学的意义•讲评第一次作业(2学时)••第六章:纪录片的结构和节奏(4学时)•第一节:几种结构形态•第二节:节奏的营造•作第二次作业教学大纲•第七章:如何处理历史题材(4学时)•第一节:纪录片中的历史(2学时)•第二节:纪录片中的现实(2学时)•第八章:中国纪录片新走向描述(2学时)•讲评第二次作业(2学时)•四、建议课后读物•[1]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6.•[2](美)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张雅欣.影像文化志通.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5]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纪录与真实.台湾:远流社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中国第一部纪录片1905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的《定军山》世界纪录片开山之作1922年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完成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通常被看着是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的创作被当作是纪录电影的一个重要源头。纪录片的分类•新闻纪录片•是中国出现最早的纪录片类型,例如《抗美援朝》、《伟大的土地改革》等,具有新闻和纪录片一些基本要素,是借助影视媒体,以纪录的手法对某些新近变动的事实的较完整、较系统的报道。•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纪录和表达,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如《丝绸之路》、《敦煌》、《望长城》等。•理论文献纪录片•由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爱瑟.苏勃确立的一个片种,在中国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等素材以及真实的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如《新中国诞生》、《毛泽东》、《邓小平》、《欢腾的西藏》等。纪录片的分类•人文社会纪录片•以普通人和当下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主要以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的纪录片。热别注意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生存状况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当代生活的鲜活性和对电视观众的接近性。如《四万万同胞》、《土地忧思录》等。•自然科技纪录片•以自然环境和生物、科学技术等作为观察对象,记录自然、生物、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纪录片。如《人与自然》、《鸟的迁徙》等。•人类学纪录片•即作为一种人类学研究成果存在的纪录片,形式是纪录片,内容是人类学。更多具有“民族”的意义,与人文社会纪录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将目光投向相对于一个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而人文社会纪录片则集中注意在社会主体民族上。如《沙与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最后的山神》。纪录片的流派•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有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世界纪录片名人•卢米埃尔兄弟•是法国的一对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兄弟俩改造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1903年发明了第一代彩色胶片•1937年研制出了立体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影像短片:《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火车到站》。人们看到女工们穿着衣裙,软边帽上插着羽毛,三五成群,边说边笑地步入厂区的入口……迷失在纷繁芜杂的影像时空,或许我们已经忘却,当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造出仅重5公斤的活动摄影机的时候,它就成了把现实生活如实地拍摄下来的理想工具。而在那天晚上,首次公开面世的短片,作为世界电影开山作品的同时,也是世界纪录片降落尘世呼出的第一声,甚至在先天就打上了“民间纪录影像”的烙印。世界纪录片名人•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年2月16日生于密执安州铁山,1951年7月23日逝于纽约。•1913年前后开始业余摄制影片。被誉为“世界记录电影之父”他开创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一代又一带纪录片工作者。他把一个崭新的电影名词“纪录片”带给了我们。1920—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1923—1926年:《摩阿拿》,1925年:《一个陶磁工人的故事》,《二十四美元的海岛》,1927—1928年:《南海白影》,1928—1931年:《禁忌》,1931年去欧洲,1932年《工业的英国》。1932—1934年《亚兰岛人》。1935—1937年:协助佐尔坦·柯尔达摄制《象童》。1939—1942年《土地》,1948年:《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世界纪录片名人•格里尔逊•1898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迪恩斯顿,1972年2月19日卒于巴斯•职业: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1926年他论述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首先用了纪录片这个名词。他以社会学家而不是以美学家的眼光来谈论电影对公众的影响。1928年拍摄第一部由他导演的影片《漂网渔船》(1929)。他以更多的精力提倡纪录片运动,1930~1933年间他们拍出大约100部纪录影片。1933年,他们并入英国邮政总局,拍出了有名的《锡兰之歌》(1935)和《夜邮》(1936)。1939年加拿大政府任命他为电影管理专员,为加拿大制作的纪录片《丘吉尔岛》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从1957年起他每周主持英国电视播映一次,选映世界各地的纪录影片。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世界纪录片名人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兰电影导演。1898年11月18日生于奈梅亨,1989年6月28日卒于巴黎。1927年创办荷兰第一个电影俱乐部。“哪里燃烧我就到哪里去,我总是置身于世界的大事件中”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如纪录比利时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博里纳日》、反映西班牙战争的《西班牙的土地》、表现中国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和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你的敌人:日本》等。战后,在苏联、波兰、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马里、古巴、越南等国拍摄了大量纪录片,如《世界青年联欢节》、《激流之歌》、《五支歌》、《塞纳河》(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奖)、《天空、土地》、《愚公移山》等。由于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飞行的荷兰人”之称。1955年获得世界和平奖金,197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1986年又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世界纪录片名人吉加·维尔托夫1896年1月2日生于一个俄属波兰家庭,去世于1954年2月12日苏联电影理论家。维尔托夫早年在圣彼得堡求学。1916年至1917年间,维尔托夫建立了一个“声音实验室”,试验声音的各种蒙太奇效果,十月革命后,维尔托夫加入了莫斯科的电影委员会,并当上了新闻片“电影周刊”的编辑,从堆积如山的素材中剪出两部文献纪录片,《革命周年纪念》和《内战史》。1922年5月,创办了一份《电影真理报》这是一种按月发行的新闻电影,间或也出产一两部具有正片长度的纪录片,它宣示了这样一个电影理念:无产阶级电影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主要作品:《电影眼》、《持摄像机的人》、《热情:顿巴斯交响曲》、《关于列宁的三支歌》。世界经典纪录片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片名:四万万人民The400Million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时间:1939年世界经典纪录片1929年才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摄制了《飘网渔船》这部以捕鱼为题材的影片。这部具有“交响乐式的”蒙太奇并给英国银幕带来一种异国情调的纪录片,是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唯一作品。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一些和格里尔逊一样出身于著名大学的热衷于电影的青年,以格里尔逊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片名:飘网渔船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时间:192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阶段纪录片的传入与萌发(1896年一1905年)第二章与时代共舞的抗战纪录片(1931年一1945年)第一章早期纪录片映照社会的动荡(1905年一1931年)第三章新时代的曙光一解放战争(1945年一1949年)第五章“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年一1976年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