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隋代及初唐诗坛剖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编隋与初唐诗歌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自北朝以来,南方的文学风气就深深地影响了北方的创作。所以,隋唐的统一,政治和军事力量虽起自北方,但自隋初到唐睿宗景云中约一百三十年,南朝诗风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新的诗人对已经变得陈腐、缺乏生气的诗歌风气日益感到不满,发出强烈的要求变革的呼声。诗歌创作也随之逐步摆脱宫廷藩篱,终开一代新风,促进了唐诗高潮的到来。第一节隋代诗歌隋朝国祚短暂,二世而亡,前后不满四十年,在文化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但由北朝入隋的三位诗人——卢思道(535—586)、杨素(544—606)、薛道衡(540—609),仍旧留下一些颇有特色的诗作。贯穿了一种深沉悲凉的情思。第一节隋代诗歌北方诗人的创作一向以南方诗歌为典则,但杨素的情况则稍为特别。他本身是一个豪杰式的人物,心雄志大,不可一世。但作为北方的诗人,他们的诗在以南朝诗风为主导的同时,多少也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色。第一节隋代诗歌以七言歌行体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并结合以闺妇怨思,本来是梁、陈诗中已经很流行的。但大多色彩过于艳丽,情调偏于低沉。而卢思道这首诗在时空的腾挪迭换中展示了恢宏辽阔的境界,而句式的灵活多变,虚词的承接和韵脚的流转,又为诗坛提供了充沛的气势和活泼朗爽的节奏,堪称初唐七言歌行的先河。第一节隋代诗歌隋代另一群作者,主要是围绕在隋炀帝杨广周围的宫廷文人。他们本来就熟谙绮丽文风,作为文学侍臣,作品大多是“应制”、“奉和”一类,其才能只能是用在絺章绘句上,这就更引伸了南朝文学为文造情的一面。第一节隋代诗歌这时在宫廷圈子之外,也曾出现过一些风格不同的诗人,如孙万寿等。孙氏于配置江南时,作《远戍江南寄京邑好友》,长达四十二韵,盛传一时,诗随意抒写,不事浮华,而情意真切。这类诗,与宫廷文人的繁缛作风迥异,而以质实真切取胜。虽成就有限,在当时也未能形成气候,却昭示了诗坛变革的主力必来自宫廷之外的重要事实。第一节隋代诗歌隋初还发生过一桩企图以行政手段改变文风的事件□文帝改革文风的主要宗旨,是提倡“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着眼点在于要求应用文去掉华艳的藻饰,讲求实用。与此相应,到隋末又有在野的王通(号文中子)的文学观□“上明三纲,下达五常”“征存亡,辨得失”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初唐诗坛面临的课题是完成永明体向律体的演变,以刚健清新、富有时代气息的诗风取代六朝的浮靡诗风。对此,初唐诗人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既继承汉魏风骨,又借鉴六朝诗歌抒情状物细腻委婉的特点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一初唐宫廷文人及上官体■初唐的宫廷诗人在艺术上所追求的是繁缛绮错的装饰风格。■贞观后期,介于贞观与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形成了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体”是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体,它的风行,并非其人之显贵,更因为它适应了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诗体,着意刻绘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工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从武后至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在当时的一批宫廷诗人笔下已大量涌现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全篇合律的诗篇,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完全成熟。可以说,在律诗形式的完成过程中,宫廷文士起了规范化和统领风气的作用。其中,尤以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三人的成绩最为显著。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今存的诗主要系五言律诗,也有少数七律。他的诗,句律精严而笔力雄健,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均完全合律,无一失粘者。他在武后天授初所作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完全合粘,可见他对律诗这种新体制驾轻就熟的功夫,所以深为时人所重。杜甫曾称引李邕对审言的评价:“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八哀诗》)意即指此。明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诗源辩体》)。诗以大地回春的绚丽风光反衬游宦者有家难归的悲哀,用声色俱现的外景点醒时不我与的苦涩情思。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与杜审言同称为“文章四友”的,还有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均在武后朝任过凤阁舍人。初唐诗歌至沈宋,可以说完全脱尽了六朝的艳丽之诗风,开创出具正的唐代诗格,完成了律体之创作,律诗形成之后,千余年来在诗坛上始终保持着中正格之地位。历来沈、宋并称,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把沈佺期,宋之问和始创五言的苏武、李陵相提并论。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宋之问(约656—约713)、沈佺期(约656—713),主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尤其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他们均以修文馆学士的身份频频出入于宫廷文会,堪称词臣班首、文场勍敌,时人号为“沈宋”。沈佺期各体诗流传下来的共计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应制诗约三十余首,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沈宋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大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一方面,他们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另一方面,他们又进一步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神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当时应制诸题已大多合律,风气之盛,并已越出宫廷圈子之外了◆沈、宋的七律,虽尚不能同后世大家之作媲美,但这种规整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是挥洒自如,不觉有何束缚,说明他们对律体的运用,已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总体说来,太宗朝的宫廷诗歌,大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但更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有一种祥和大度的气派,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兴发达的气象。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二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及律诗的完善和定型◆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神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当时应制诸题已大多合律,风气之盛,并已越出宫廷圈子之外了◆沈、宋的七律,虽尚不能同后世大家之作媲美,但这种规整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是挥洒自如,不觉有何束缚,说明他们对律体的运用,已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总体说来,太宗朝的宫廷诗歌,大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但更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有一种祥和大度的气派,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兴发达的气象。第二节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第三节初唐四杰的崛起和上官仪同时的的卢照邻(约630—680后,)、骆宾王(约638—?)、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后,)。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另一个作家群,人称“初唐四杰”。又简称“王、杨、卢、骆”。他们是诗坛上逐渐崛起的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第三节初唐四杰的崛起■四杰充满人生理想和功名事业心,又锐意改革文弊。初登诗坛,他们就表现出睥睨古今的锐气和勇气。■四杰不仅以诗文兼长齐名海内,而且相互呼应,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王勃《山亭思友人序》)自命。他们的攻击矛头,集中指向当代的宫廷文学。所谓龙朔初载的“文场变体”,是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又称“上官体”),其特点是“绮错婉媚”(《旧唐书》本传),致力于修辞性装饰性的美,而缺乏诗歌所应有的激情和生气。第三节初唐四杰的崛起■初唐四杰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助娱乐的虚套,“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在前人偏于游戏性和应酬性的题材中,他们也注入人生热情,表现出自我的个性。■隋以来文士颇好咏蝉,大体在写物的同时,加入一些标榜清高的意味,如虞世南的《蝉》便是典型的例子。第三节初唐四杰的崛起■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的力求振拔,不仅表现为内容的拓展和充实,而且也表现为形式的创新和完善。■七言歌行本是梁、陈以来七古和骈赋交互影响、渗透的产物,由于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的蝉联句式,和近体的对偶与声律,逐渐形成了工丽整炼而又婉转流走的风格特色。■王勃、杨炯今存的诗以五言律、绝为主,仅王勃有一首七律。■初唐四杰以他们重刚健、重气质的创作实践,在诗坛上起到了解放诗歌的作用。第四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的生平与思想●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县)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陈子昂一生坎坷,政治上历经恩宠、冷遇、诬陷和迫害等不同遭遇。他的思想也是复杂的,兼有儒、释、道等各种成分。●陈子昂受家庭社会影响,思想驳杂,儒道纵横诸家杂糅,而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世建功思想为主导。第四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只要“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就能“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一是强调诗歌要有“风雅”、“兴寄”,二是诗歌要有“风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虽不能作为对南朝诗歌的全面的概括,但确实指出了南朝贵族文学的一种偏向,即过分追求修辞性的华丽,而缺乏内在感发的生命。■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对齐梁以来诗歌的绮艳柔靡之风给予了有力的扫荡,为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第四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贯穿在陈子昂诗歌中的,是对新的诗歌审美理想的呼唤和塑造。以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为例,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并以此揭露时弊、表达志向、抒发愤慨、羁旅赠别。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第四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首先,陈子昂总是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在这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其次,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贵,揭露时政锢弊,也是陈子昂诗的显著特点。这比之四杰对荣华富贵的泛泛讥刺,又明显进了一步。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片面倾向。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第四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但是,诗歌的发展不可能按照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行进;用一种偏向去纠正另一种偏向,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和更有力的。再则,并不是说出现了陈子昂,便切断了唐诗与南朝诗歌之间的联系,而直承汉魏。南朝诗歌的多方面成就,已经牢固地在唐诗中延续下来了,而陈子昂的作用,则是抓住历史的契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唐诗注入蓬勃的生命力,清除南朝诗歌和唐初宫廷诗风的弊病。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更广义的精神上,开启了盛唐整整一代诗人,赢得后代的仰慕。第五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也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刘、张的诗较多摄取了南朝乐府诗的营养,风格明丽优美,与主要取径于汉魏古诗的陈子昂有很大不同。在唐诗由初入盛的最后阶段,陈子昂以风骨胜,而刘希夷、张若虚又益之以情韵。他们的出现,意味着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全面扬弃和发展,唐诗的高潮正是这一过程水到渠成的结果。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