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与诸子登岘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诗歌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后疽发背而卒。•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其“学不攻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称赞他:“吾友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忆襄阳》)。由此可见其为人和诗作均甚为当时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园诗很有名,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朗读诗歌,初探诗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山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因山上有名胜古迹思考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萧条、悲凉、邈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再读诗歌,体会情感“湮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孟诗特点)1.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2.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三读诗歌,品味语言1.颈联中,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2.“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3.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4.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问题探讨1.颈联中,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2.“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帆首山上,令人敬仰。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羊祜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3.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是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让自己的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4.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借古伤今(己)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名家点评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李景白《唐诗鉴赏辞典》)四读诗歌,比较鉴赏1.比较《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异同?2.以《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为例说说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1.比较《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异同?《山居秋暝》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与诸子登岘山》先议论后写景感慨,先虚后实,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2.以《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为例说说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两人的诗都有清淡的特色,但王诗在清淡中更多些秀丽,而孟诗在清淡中更多些素雅古朴,语言以平淡质朴胜。总结:孟浩然长于五言,《与诸子登岘山》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清淡幽雅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作业1.熟背诗歌。2.预习下首诗。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