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管理思想本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重点在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管理思想。1宗法血缘组织1)国家形成模式部落联盟与酋帮模式西方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中国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再家族里面。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因为工商企业这样的组织而产生的。那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因为何种组织而产生的呢?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组织。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服务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宗族)的需要,由宗法观念演生而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治国之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孕育期:殷周;雏形期:春秋战国;定型期(秦汉);强化期(宋明);转型期(清至五四)2先秦管理思想1)儒家管理思想孔子(前551-前479)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思想出发点: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对人的治理,对人的治理关键在于得人心,因此必须靠人,用人道来治理人。基本概念:仁。包含有人的基本规定性(仁者,人也);伦理道德(爱人);人格理想(圣人)和社会理想(大同);行为准则(克己复礼,执中求和)。人性假设:人性本善合法性:个人集权(禅让制-世袭制)—王朝正统—天下共主—华夏统一。合理性:天命论(天子)——敬德(表率)保命。治国模式:德治教化,修身治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组织方式内仁外礼:内心守仁,对外有礼节。执中求和:中庸和谐治国理想:小康社会,大同世界2)道家思想老子(前571-前500之间)思想出发点: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之本源,万物之母;万物皆由道而生,以道而存;道蕴涵着万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所以君主应该无为而治。治国理想小国寡民治国手段:无为而治,治理国家时应遵循社会发展之规律,顺其自然的作为。无为而治:君王的有为是引起社会祸乱的根源。君王应不对人民强加妄为。人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治国主体必须消灭使民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陷入不能或不敢为的境地。少扰民、愚民。治国谋略造成无智,无欲的社会不发达环境,实行以智治愚,实现君王对百姓的有效治理。3)法家思想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秦孝公)慎到(前395年~前315年)慎到认为,治国因势则可治,反之则有违天道,必不能保有国家。势的意思指权势、时势。因势因法。发对人治,主张法治。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战国时法家政治家。主张法治,尤着重“法术”。即君主要有懂权术。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喜刑名法术之学抱法、处势、用术法治思想:法治即以法治国。法为公布于众的成文之法;法必须根据人情或人性来制定;法的内容就是赏和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的权力在君主。势治思想:有法还不行,还得有势,即要有强制力。势是对法的权威性的保证。术治思想:手段和方法:使用德才兼备的人;专职转任;以法择人;逐级提拔。治国理想:富国强兵、增强实力、称王天下治国手段:耕战政策治国模式:抱法、处势、用术治国思想:法治、势治、术治。4)墨家管理思想墨子。一说(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另一说(约前468-前376年)。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治国理想: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平均平等“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理论基础:“以天为法”,“兼爱天下之百姓”治国模式:兼爱非攻,兼爱交利。政治组织方式:尚贤,尚同(统一)经济组织方式:生财固本,发展农业生产。言必立仪:认识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中国先秦管理思想之总结由于中国的“人治”思想占主导地位,加之中国古代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没有发展起专门、独立的管理学知识,从而也不可能促成现代化大生产的高速发展,造成生产力水平落后,无法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国从古以来的治国之道是“人治”,得人心——以人治人,即依靠圣贤名君来得民心1.儒家的治国思想——以德治国儒家人格理想境界:•手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道家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3.法家的治国思想——以法治国4.墨家的治国思想——兼爱治国3封建管理思想的形成1)士人阶层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作为培养贵族低层的士人的官学解散,士人获得了思想和精神的自由。2)百家争鸣齐国的“稷下学宫(前374-前221)”,培养了众多的士人。3)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儒家、墨家是显学道家就说自己(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学说。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道法结合:道生法,君主据道立法道儒结合:在重视道和法的时候,也重视仁、义、礼。道墨结合:重视国家百姓之利,兼爱无私,尚同尚贤,尚俭节欲。黄老之术4)封建管理思想的形成秦(前221-前206):崇法轻儒。政治统一后寻求思想统一,试图借助思想统一保证政治统一。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初期:黄老之术西汉是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所以治国的任务还是落到了士人阶层身上。汉高祖:推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承秦制:以秦之遗规,定汉之国制(萧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儒家的内仁外礼——内圣外王,但不符合汉朝的情况:武力称王,圣者为王不符合“天下定一”。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王定圣,天人相类,依据自然节气将圣贤分层在“君权神授”解决了“圣”与“王”之矛盾的基础上:1重建宗法家族——家长制大家族来强化“天下共主”的观念2移孝做忠,使忠成为下对上的责任3将忠渗透到孝中,完成了忠孝互释。从而完成了“三纲五常”的释义。完成了儒术的政治化要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前134年,建元7年)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政治学说。5)儒家思想的学派结构儒为主,道法相辅老庄黄老之道家无为而治,援道入儒韩非之法家以法而治,阳儒阴法以儒为主董仲舒之儒学内圣外王4中国现代管理中国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管理创新(1)改革开放带来东西方“文化激荡”文化激荡——不同时空之间文化的冲撞、融合,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进步和社会破坏。(2)中国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激荡中不断获得养分,从而能够绵延不绝。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生管理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与延续剂,世界多元文明蕴涵着多元管理文化。任何一种新文明的出现,其本身即意味着一种新文化和根植于新文化的管理思想的产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基本假设)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西方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1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社会转型引发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支撑社会转型,管理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同步是确保和加速社会转型成功的重要条件2管理嵌入社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管理嵌入社会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三种不同社会的管理农业社会的管理由一个或多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促使人们合乎规范的生活,强调平均与共存,达成以有序、统一和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组织的内部和谐状态,实现预期目标。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管理由一个或多个人对他们施加影响,促使人们积极协调地工作,强调效益与效率,达成以斗争,变革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组织的外部竞争环境,实现预期目标。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管理利用知识进一步发掘知识和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的转变为生产力,而进一步发掘和应用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对知识的管理。中国管理创新的任务之二——抗西方霸权主义干扰中国管理创新任务之一——反专制式人治管理残余专制式人治管理,指整个社会或该组织存在着一个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经济上的贪婪攫取性;政治上追求强权;走向霸权主义。管理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的管理创新既非“全盘西化”,也非“照搬祖宗”,而是双方交流、碰撞中的“新生”。改革开放中的管理转型一元化利益结构利益主体多元化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以国家为代表的整体利益。为了整体利益,个体利益分配平均化,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主体意识淡化。形成人们对政府高度的依赖性,最终失去奋斗、进取精神和毅力。形成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以社区和地区为单位,等等的利益主体出现。利益问题成为合理、体面、理直气壮去追求的东西。利益意识的复苏转化为追求利益的行为,最终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根本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多元化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的精英分子与代表人物产生,并走上政治和思想舞台,寻求利益政治、思想多元西方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国富论》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分工论分工之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分工产生的原由分工受市场范围由专门一样工作所造成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由减少转换工作所节约的时间;由工作的单调性和知识的积累所产生的创造专门工具的可能。社会分工劳动分工市场管理分工协作西方之管理思想原始状态自然资源稀缺敌对的自然环境由此产生人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人们组织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管理――管理活动使组织有效地获得分配和利用人们的努力和自然资源来实现既定目标有组织的活动要求组织与管理促进了对人们需求的满足资源配置问题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科学管理泰勒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证词(1912)采用科学方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工人工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群体的协调和合作,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和培养工人的技能亨利.L.甘特(1901)强调科学选用工人,以及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和谐合作”,强调培训的必要性弗兰克莉莲.吉尔布里思从事时间动作研究的先驱工业心理家:人的因素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将工业活动划分为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个功能,承认对管理教育的必要性,系统的阐述了管理的五个职能,十四个原则行为科学雨果.芒斯特伯格(1912)将心理学应用于产业和管理沃尔特.迪尔.斯科特(1910,1911)将心理学应用于广告、市场营销和人员管理马克斯.韦伯(1946)行政组织理论维尔弗雷多.帕雷托(1896-1917)社会系统方法梅奥,罗特利斯伯格(1933)霍桑工厂实验,工作小组的社会态度和相互关系对业绩影响的研究系统理论切斯特.巴纳德管理者的职能(1938)管理人员的任务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维护好一个合作系统,他提出了一种管理的全面的社会系统方法现代管理思想德鲁克:一般性管理专题的论著爱德华.F.戴明:在日本引入的质量管理劳伦斯.彼得(1969):观测到人们最终会被提拔到他们不能胜任的职位和级别上。威廉.大卫(1981):讨论了在美国的环境中应用某些日本的管理方法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1982)确定了他们认为最佳公司的特征。管理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