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材冗长版本答案】一是努力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们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六是改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百度精简版本答案】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2、如何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1)如何认识就业困难造成中国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和结构性矛盾,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制度方面的因素。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表现是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在中国现阶段主要是供过于求。在发生劳动力过剩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将带来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从而造成总量性失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差距、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引发的,表现在毕业生和工作之间的不匹配,一方面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工作没有大学生去做,就业机会和失业并存。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一些社会制度有一定关系。比如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有的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有的毕业生由于性别歧视、户籍制度等因素没法获得预期的就业机会等等。此外,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和大学生自身和企业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大学生保留工资偏高和家庭背景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也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2)推动高质量就业从宏观层面上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国家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现由主要依赖开发岗位来安排人员就业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实现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就是优化就业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微观层面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就业更稳定,就业机会更均等,劳动者技能层次更高,劳动关系更和谐,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更平等,生活质量更高。具体而言,政策方面,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边缘地区就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健全劳动法律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校方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推进信息化建设,让学生的技能和从事的工作匹配,合理定位专科类院校和提倡订单式教育。企业方面,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大学生方面,要重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3、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前一种观点说的是要把蛋糕做大,蛋糕做大是前提,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后一种观点说的是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好是基础,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这两种观点涉及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要将效率与公平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率,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坚决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因此,任何只顾公平而忽视效率和只顾效率而损害公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在全社会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坚持公平的原则,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4、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地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请您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资源的基础环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2)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各有优缺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竞争性领域已经对民营经济放开,但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政府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有形和无形壁垒,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和创新;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因此,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必要的保障。5、怎么看待时代主题的变与不变?时代主题是指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最活跃的基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时代主题属于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影响。时代主题变与不变的含义(1)不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主题没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年邓小平所讲的“和平”主要是指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冷战结束后,由于打大战的结构不复存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更小了,“大和平”的局面可继续保持。二是就发展问题而言,当年邓小平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南北差距拉大,富的愈富,穷的愈穷。冷战结束后,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类国家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三是两极局时期,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十分密切,邓小平明确指出,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表明,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更加紧密,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所有这些都是“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内涵不变的表现。(2)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同冷战时期或冷战结束之初相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在扩大。就主题中“和平”内涵而言,它不仅与传统的军事战争相对,也越来越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相辅相成。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在当今世界,即使不发生军事战争,一定规模的经济、贸易、金融、信息战也会破坏“大和平”局面。此外“和平”不仅从“大和平”的角度而言,也要越来越多地关注“小和平”的态势,即局部冲突、动荡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与冷战时期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局部战争和局部冲突是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社会无秩序状态有所加重的战略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必须承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变化之一是,“发展”的紧迫性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竞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21世纪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残酷事实,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变化之二是,“发展”既能推动和平,但也可能破坏和平,发展的双刃剑特征日益显现,这是过去所没有的现象。由于发展问题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发展紧迫性的加强,发展本身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领土导致的冲突和战争明显增多。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消极因素凸显,对经济转型国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十分突出,已经并仍有可能对地区稳定和繁荣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相当程度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