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博士后工作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博士后工作简介厦门大学是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校址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岛南端,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整洁优美的校园堪称全国一流。目前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侨乡中唯一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之一。我校是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首批建站单位之一。目前在化学、生物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学科设有7个流动站,涵盖了我校43个博士学科点。已累计招收博士后163人(其中外籍博士后2名,留学回国人员21名),目前在站70人。博士后在站期间待遇:博士后的日常经费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即30000元/年.人。博士后按国家政策规定享受学校正式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凡配偶不随流动的博士后,可享受每月200元的两地分居补贴。招收政策: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可以向我校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各类留学人员,除可以申请到我校各博士后流动站外,还可以选择具备博士后研究条件的非流动站单位的博士点做博士后。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为了鼓励人才交流,博采众长,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本校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不得申请进本校同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请办法:1.申请者一般提前半年至一年向我校有关流动站或研究生院提出书面申请,阐明本人简历、业务专长、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获奖情况等)、配偶及子女等基本情况以及提供能反映本人业务素质的材料复印件。2.经流动站专家初步审核同意后,填写《博士后申请表》。并同时提供下列材料:(1)两位相关学科领域博士生导师的推荐信;(2)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由学位部门出具的已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证明;(3)博士培养单位关于生源种类的证明。若为委托培养、定向、在职、现役军人的生源均需提供原所在单位同意做博士后的证明,并注明同意出站后重新分配工作,否则,不迁户口,出站后回原单位工作;3.流动站负责人应组织专家根据确保质量,择优录用的原则对申请人的政治思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考核(必要时进行面试),择优录用,并在《单位审批意见表》中填写审查意见。4.经研究生院审核后报校长审批,并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办公室核准后,由研究生院发出录用通知书。省人事厅资助指标招收的博士后还需填写《福建省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审批表》,并报省人事厅审批。5.在国外获博士学位人员的申请程序:(1)申请人可向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或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办公室索取《博士后申请表》等有关申请资料。(2)申请人应递交《博士后申请表》1份,由两位专家(其中一位是申请人的博士生导师)填写的《专家推荐信》各1份,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并请我国使领馆教育处(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表上签署意见。上述申请材料,可由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或申请人本人直接寄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审查。(3)其他事宜与国内获博士学位的申请程序相同。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到我校做博士后。研究生院联系电话:0592-2186259联系人:孙锦水E-mail:yjsy@jingxian.xmu.edu.cn流动站简介化学流动站一、设站单位简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系成立于1922年,是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化学系历来师资力量雄厚,纪育沣、傅鹰、卢嘉锡、蔡镏生、钱人元、陈国珍等中科院前学部委员或知名教授曾执教于此,为化学系特别是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化学系树立了优良的学术传统。经过历代化学家的努力,厦大化学系已成为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知名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卢嘉锡、蔡启瑞、田昭武、张乾二、邓从豪、林尚安、梁敬魁、万惠霖、吴新涛和郑兰荪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是厦大化学系培养出来的。经过近70年的发展,1991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首任院长为张乾二院士。现辖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教育部物理化学研究所。挂靠在学院的有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和厦门大学理论化学研究中心。此外,还建有一个分析测试中心和一个化工厂。全国性学术刊物《电化学》的编辑部也设在学院内。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支包括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5位受国家人事部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7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师队伍15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5人,博士生导师46人,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0人,党政人员、管理人员、实验工程系列人员和技术后勤人员100人。教师中有2位获何梁何利奖,3位获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8位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物理化学在今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并列第一名,同时名列一级学科第一。建成于1990年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94年和1999年的2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实验室,其中在1999年的评估中列全国化学化工类国家和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第一名。该实验室的物理化学青年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1995年成立材料与生命过程分析科学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升级为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时为全国分析学科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于1991年的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全国三个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99年,在教育部对首批设立的14个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验收评估中,列全国理科人才基地第四名、全国化学基地第二名。体现化学“人才基地”建设成果的“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人才”项目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除了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外,还建立了环境化学、化学工程、工业催化、材料学和材料物理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化学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除了正常招收的硕士、博士外,还有“硕博连读”、(硕士)“提前攻博”等方式。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化学系获准选拔招收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截至2002年9月,全院在校生136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6人,硕士研究生316人,本科生957人。1995年至2001年全院共承担科研项目431项,其中1999年—2001年的科研项目为25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423篇,其中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引用刊物上的论文802篇,发表在“工程索引(EI)”刊物上的论文113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76篇,其中2001年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引用刊物上的论文188篇;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26项;主办或承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4次。二、招收专业1.物理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以固体催化剂和固体电极以及功能膜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表面的组成和结构、吸附和化学反应、反应的动力学和机理、固体表面谱学表征(特别是原位和瞬态谱学表征)及其技术解析和吸附化学键,发展多相催化理论、电极过程理论、表面及吸附态结构与性能的实验技术和包括量子化学在内的各种理论研究方法,解决与化工、能源、材料和环保等关系极为密切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推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本专业博士生导师:蔡启瑞(中科院院士krtsai@xmu.edu.cn)、田昭武(中科院院士zwtian@jingxian.xmu.edu.cn)、张乾二(中科院院士qezhang@xmu.edu.cn)、万惠霖(中科院院士hlwan@xmu.edu.cn)、周绍民(smzhou@xmu.edu.cn)、林祖赓(Zglin@xmu.edu.cn)、王南钦(nxwang@xmu.edu.cn)、田中群(zqtian@xmu.edu.cn)、孙世刚(sgsun@xmu.edu.cn)、吴辉煌(hhwu@xmu.edu.cn)、林仲华(zhlin@xmu.edu.cn)、林昌健(Cjlin@xmu.edu.cn)、张鸿斌(hbzhang@xmu.edu.cn)、廖代伟(dwliao@xmu.edu.cn)、袁友珠(yzyuan@xmu.edu.cn)、周朝晖(zhzhou@xmu.edu.cn)、翁维正(wzweng@xmu.edu.cn)、王野(yewang@jingxian.xmu.edu.cn)、杨勇(yyang@xmu.edu.cn)、吴玮(weiwu@xmu.edu.cn)2.分析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以及工业过程控制分析中的分析原理、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仪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原子光谱和质谱、分子光谱、化学计量学、电化学和色谱化学为研究工具,发展微量和痕量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理论和方法及表征技术,发展化学信息反馈和在工业、环境、材料、生命等诸领域中分析控制的实用技术,解决与这些领域有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推动分析化学学科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发展。本专业博士生导师:黄本立(中科院院士blhuang@xmu.edu.cn)、王小如(xrwang@xmu.edu.cn)、许金钩(jgxu@xmu.edu.cn)、江云宝(ybjiang@xmu.edu.cn)、郭祥群(xqguo@xmu.edu.cn)、李耀群(yqlig@xmu.edu.cn)3.无机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以团簇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以及配位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在极端条件下以非常手段合成具有特殊空间构型与键型复什多样的原子簇与无机物,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其生成机理,研究其微观结构和宏观的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解决与这些领域有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推动无机化学学科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发展。本专业博士生导师:郑兰荪(中科院院士lszheng@xmu.edu.cn)、张颖(xcheng@jingxian.xmu.edu.cn)、黄荣彬(Rbhuang@xmu.edu.cn)4.有机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以化学生物学和有机合成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生命有机磷化学,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合成,药物,农用化学品,天然产物及其相关的领域和产业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推动有机化学学科、化学生物学以及相关边缘学科的发展。本专业博士生导师:赵玉芬(中科院院士yfzhao@jingxian.xmu.edu.cn)、黄培强(pqhuang@xmu.edu.cn)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研究方向:以膜分离技术和功能高分子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开展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化工、染料、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解决与之相关领域和产业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推动膜分离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本专业博士生导师:董炎明(ymdong@jingxian.xmu.edu.cn)三、我站招收博士后信息:2003年:从国外获得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名额不限;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国家或省计划内名额2-4个,自筹名额不限。研究项目或课题请与相对口的导师联系。四、本流动站负责人:黄培强教授电话:0592-2180992e-mail:pqhuang@xmu.edu.cn联系人:谢淑明老师电话:0592-2189403email:hxky@jingxian.xmu.edu.cn联系地址:福建厦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邮编:361005生物学流动站专业名称与研究方向:1.动物学专业寄生动物研究方向:人体寄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和其它重要寄生虫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体外培养技术);畜禽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线虫病、绦虫病、姜片虫病、牛新蛔虫病的病原学、感染规律、免疫诊断及防治);鱼类贝类寄生虫病(纤毛虫病、吸虫病、线虫病、钩虫病的病原种类、感染规律及其防治);植物线虫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学、病理学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