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境内明代二十四关考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州境内明代二十四关考略陈世明/文提起古代的关口,人们大都知道: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剑门关……;说起长城,人们也不陌生:“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然而又有谁知道,在甘肃南部的崇山峻岭当中,还散落着明代的“二十四关”和部分“边墙”?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御使大夫邓愈统率诸将,攻克洮州、岷州和河州。之后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在当时河州(今临夏市)卫的边境,沿白石山——小积石山脉选择山巅、谷口、高阜显明扼要之处,由东而西,西而北,设置了数十座关隘,作为捍卫西陲重镇河州、抵御西南游牧民族“入侵”劫略的有力屏障。这些关隘,就是史书所说的“明代二十四关”(也有人称其为“明代边墙”)。据《河州志》记载,这“二十四关”的名称是“积石关、老鸦关、癿藏关、土门关、红崖关、西儿关、樊家峡关、五台关、莫泥关、船板岭关、槐树关、石咀关、朵只巴关、乔家岔关、沙马关、崔家峡关、宁河关、思巴思关、陡石关、大马家滩关、小马家滩关、麻山关、俺陇关、大峡口关”,均设于洪武年间,“郡邑恃为长城”。在明代,除了将积石、老鸦、癿藏、土门、槐树、沙马、宁河、陡石、俺陇九座隘口称之以“关”以外,其余均叫作“山口”。到了清代,这些山口逐渐被称为“关”,而且名称也有所改变,如乔家岔山口,先是被称为“乔家岔关”,而后又改称“新营关”;又如宁河关易名“牙塘关”;贾喇嘛山口改为“樊家峡关”;火烧岭山口被称为“五台关”;西山小路山口称作“大峡口关”……等等。斗转星移,岁月蹉跎。如今,当年的雄关,有的只剩下一片废墟,断垣残壁,芳草萋萋;有的已看不出他的痕迹,时过境迁,鲜为人知了。二十四关到底在哪儿呢?三年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涉足了积石山、循化、临夏、和政、康乐、夏河六县边境上的崇山峻岭,经过五百余华里的实地考察,终于寻找到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踪迹。现将二十四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积石关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西约十二华里的关门村附近的黄河边上,座落着著名的积石雄关。它东距古城河州(今临夏市)120华里,西距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城积石镇约90华里。积石关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2°27′,北纬35°27′。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衣带水,隔关为邻。祁连山支脉小积石山自北向南延伸到这里,就被东去的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50华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因峡谷贯穿循化县孟达乡,所以也称孟达峡。这里两山对峙,山道崎岖,“一面是黄河一面是崖”,地势十分险峻。积石关就设在峡谷的东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积石峡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大河赋》中就载有“览百川之弘志,莫高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山积石之嵯峨”的赞语。历代诗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赞叹其险峻优美的诗篇:“黄河之水湍声壮,积石关深树影寒”;“关盘积石俨金城,一派河流贯峡横”;“积石之关何嶙峋,青壁万仞不可扪;两岸尽是凿通处,千秋尚带刊余痕”;“地险天成第一关,巍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入泽,不尽东流日夜潺。”积石峡里,黄河汹涌澎湃,横冲直撞,两岸千仞绝壁,遮天蔽日,大有欲摧将崩之势。据传说,这里刀切斧削的崖壁,是大禹凿山疏河时留下的斧痕。明代举人高弘有一首《题积石》:“神禹疏河事已休,穷崖奇迹至今留。山形西控三千里,水势东流几万秋……。”陇上诗人、清进士吴镇在《积石歌》中也写道:“……圣子疏黄起积石,神工鬼斧惊千秋;天门屹立云根断,云光闪烁飞雷电……。”“积石神功”已成千古奇观。走出积石峡,翻过锁桐坡,有一块巨石,称为“禹王石”。据《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积石关,旧名临津关,系前凉(公元314——376年)刺使张轨所置。隋、唐、宋、元各朝沿用其名。明初始改称积石关,并派把总一员,兵50名常期守卫。直到清末,关防始终不懈。积石关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与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西夏等部族争夺的军事要地,宋与夏、金,金与西夏曾经激烈攻取此地。在近代史上,这里也是战祸频仍。据《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在大河家设积石镇,命刘权镇之,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夏四月,炀帝由Fu罕北出临津关,过黄河经古鄯,越祁连山扁都口西巡张掖。据《河州志》记载: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唐以李靖为西海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同率大军经河州,出积石关讨伐吐蕃,并在此置积石军。安史之乱时,陇右、河西精兵东调,边防空虚,吐蕃乘虚东进。每当积石关内麦熟,便“每岁来取,人莫能禁”。又据史料载: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循化和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撒拉反,攻河州,入积石关。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西宁撒拉人马文义起义,原河州知州赵桂芬统南路清军自积石关进兵会剿。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河湟事变”中,循化街子工老教首领韩奴力率部两次攻进积石关,清军管带王正坤不战而逃,军械丢失殆尽,士卒逃散过半;提督李日新、总兵刘润山兵败战死。是年冬十一月,清督办甘肃军务董福祥部由河州西乡出积石关进兵西宁。1949年解放大军挺进西北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的三个军,在王震司令员的率领下,从临夏分兵三路,一路出积石关,一路出老鸦关,一路从莲花渡过黄河,直捣西宁。积石关,亦是兰州循黄河谷地通往青海藏区进行各种贸易的交通要冲。丝绸南路由狄道(今临洮)过河州,从临津(积石)关附近渡黄河到青海,再由扁都口进入河西至敦煌。据《循化志》载:“积石关……为宋、元以来旧路。自明至清初,由河州至循化皆由此路,较今之老鸦关之路近二十里”,“明于积石关设长宁驿,银川铺设银川驿,且有察院及布按土司行署。清初亦然,其后驿废而此路遂荒。今入积石关者,皆赴河北之鸿化、灵藏二族,若赴河州,则皆由老鸦关,少由此路者,以关外六十里山陡难行也”。宋熙宁四至七年(公元1070—1073年),宋洮河按抚使王韶三次进兵河州,平定吐蕃王木征,之后在积石关设立茶马司,开展边境贸易,以茶易马。明洪武初,河州成立茶马司,遂又就近在积石关设立茶马互市的场所。如今,临(夏)循(化)公路就依山傍河,出关后蜿蜒穿积石峡进入青海境。据史料记载,积石峡口自设关之日起,就筑有依山傍河、扼控咽喉的宏伟关门,有兵丁常年驻守。到明、清二朝,积石关已成为西陲重镇河州所辖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大关。关门上的“积石锁钥”四个大字,表明该关在军事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朝曾在此设立茶马司,与关外的吐蕃等民族进行茶马贸易。岁月如梭,人世沧桑,昔日的积石关在无数次狼烟烽火、战乱灾荒的洗劫下已荡然无存,只有险峻深邃的积石峡仍作为甘青两省间的一道门户,巍然屹立,扼控着黄河。积石关内的大墩村,曾筑有一墩一堡。墩系明代所筑,为守御积石关的烽燧堠墩台之一;堡称“静安堡”,为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河州知州赵桂芬驻防积石关时所筑。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堡墙高6米,厚2.5米。堡中心又有一堡,为守关驻军官员指挥所。现遗迹尚存。积石关内的大河家,素称“腰刀之乡”,居住在这里的保安族群众最善于制刀。“保安腰刀”为该地传统工艺品,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品种有单刀、双刀、鱼刀等几十种,其中“什样锦”最有名气。由于保安腰刀工艺精巧,式样美观,刀刃锋利,很受国内外人士喜爱,近年来已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省区和尼泊尔、印度、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积石峡的西头,是黄河谷地形成的小平原,旧称积石川,今称撒拉川。这里川道平衍,农田肥沃,牧草丰美,风景如画,居住着勤劳勇敢的撒拉、藏、回、汉等各族人民。撒拉川所产的红辣椒,色泽鲜艳,香味浓郁,当地群众根据其状细长的特点,称为线辣。线辣具有肉厚、油多、籽少、味香和耐储存等优点,驰名甘、青两省,尤受牧民欢迎。积石关南有崔家峡、樊家峡、五台、大峡口、红崖、癿藏等关。崔家峡关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西南的崔家峡中,北距大河家约30华里。地理坐标东径102°48′,北纬35°44′。关口曾建有石栅一道,今无存。有小路出关南与樊家峡关相通,向西翻越五台山梁,可达循化县白庄乡境内。大河家河通过崔家峡关口北入黄河。该河年平均流量三千立方米。崔家峡关东北方约十华里初有崔家庄遗址。樊家峡关旧称贾喇嘛山口,清代改为樊家峡关。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南面的樊家峡中,北距刘集约25华里。地理坐标东径102°46′,北纬35°42′。刘集河(古称洋舁河)出关经刘集、大河家北入黄河。关口曾设有石栅一道,今依稀可辨。有小路南通五台关,北连崔家峡关。樊家峡关东有面积约2万亩的荒草坪牧场,这里植被丰厚,牧草优良;关西南则是海拔4100多米的五台山主峰,山势险峻,峭拔苍翠,景色独秀。五台关明时称为火烧岭山口,清该称五台关。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镇西南约30华里的五台峡中。关口旧设石栅一道,现遗迹尚存。关口地理坐标东径102°46′,北纬35°41′。有小路顺峡谷直通五台山峰。五台关外的小积石山中蕨菜资源丰富,并出产有狍、獾、香獐、岩羊、苏门羚、蓝马鸡、雪鸡、石貂、猞猁、野猪、水獭、山溪鲵(娃娃鱼)等二十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烟管草、地榆、兰石草、短金莲花、披碱草、小白蒿、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在内的400多种野生植物。大峡口关明称西山小路山口,清康熙年间改称大峡口关。座落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镇南约25华里的大峡峡口。这里两山如刀削,峡口处宽约百米,乱石林立,并有石栅墙遗址。大峡水为吹麻滩河源头之一,流经吹麻滩、胡林家、关家川乡向北注入黄河。有小路沿大峡水西去,入青海境。大峡口关地理坐标东径102°48′,北纬35°41′。红崖关旧称红崖子山口,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居家集西的甘藏沟中,东距丹凤山约5华里。地理坐标东径102°50′,北纬35°38′。关口曾设有石栅一道、暗门一座,今均无存。关西南有香水坪草甸和吊水峡瀑布。香水坪草场面积约为11000亩,水源丰富,牧草茂盛,是积石山县主要牧场之一;吊水峡瀑布附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实为游览之胜地。癿藏关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癿藏乡关门村西约二华里的凤沟口。这里两山夹峙,一条小道向西南方而去,直通乌龙沟大道。在沟口狭窄处曾筑有关墙,今无存。关口附近的麻场垭豁有烽堠遗址。癿藏关地理位置东径102°55′,北纬35°34′。关内东约十华里处,有旧城堡遗址,今人称“癿藏旧城”。据史料记载,该堡叫“踏白城”,系吐蕃王木征所筑。元朝时曼蒙古军曾屯军于此。“踏白城”东西长约270米,南北宽约150米,墙厚10米,高12米,东、南、西、北均设有城门。城堡现仅存四角,余皆被毁去。再东北十华里处的癿藏桥头,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曾出土半山类型的彩陶壶罐等。遗址面积约为100亩。老鸦关旧称“老鸦堡”,明改为关。座落在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唐尕村西约五华里处的乌龙沟与麻尼寺沟交汇处,当地人称“城庄”者即是。现东、南、西三面尚有残存之城墙。建堡年代不详。老鸦关,自西汉赵充国屯兵Fu罕时起,就成为扼控甘青要道的据点之一。也是明代二十四关中地理位置较为险要者。进关,可直趋河州城,出关越大力加垭豁,北可涌西宁,南顺捏贡川大道经八角城入甘南藏区。据《河州志》记载:“二十四关内,如积石、老鸦、槐树、沙马、土门五大关,尤为入腹之门户。”《循化志》亦记载:“关内河州,关外循化,今往来者皆由积石、老鸦二关。”清代以前,从河州去西南藏区,多出积石关。自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撒拉川的草滩坝建起循化营之后,老鸦关逐渐成为甘青交通之要冲。今宁(西宁)临(临夏)公路从关前通过。老鸦关的地理坐标东径102°52′,北纬35°30′。关北大坪山、关东烟筒山、梁家山上均有明代的烽堠墩台;东五华里的唐尕村有旧时塘丁营房遗址。在当地有“十里塘房五里墩”之说。在老鸦堡之西,尚有两处隘口旧址。一在麻尼寺沟的大关沟口,东距八里寺村约一华里。沟口北侧山坡上有守望楼遗址,约五米见方。关滩村70高龄的马达吉老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