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亚洲本章内容要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及各个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亚洲的人文地理概况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主要国家第一节概述一、地理位置、面积、轮廓1、位置:(1)海陆位置: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三面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西北部濒临大西洋的两个属海—地中海和黑海。与欧洲、非洲、大洋州分界(2)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3′S,南北所跨纬度之广为各大洲之最,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亚洲陆地从东到西也极辽阔,约全球经度之半,东西时差达11小时。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8000km。大陆四至:最北点为切柳斯金角(北纬77°43′,东经104°18′)最南点是接近赤道的皮艾角(北纬1°17′,东经103°31′)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6°05′)最西点为土耳其半岛上的巴巴角(东经26°3′,北纬39°21′)2、面积亚洲东西、南北各相距约8000KM。面积(包括附近岛屿)约为4400×104km2,约占亚欧大陆总面积的4/5,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为世界第一大洲。3、轮廓:比较完整既有支离破碎的海岸肢节(如太平洋沿岸即多半岛、岛屿和群岛),也有距海遥远的广阔内陆,由内地到海岸最大距离,可达2500km以上。亚洲如把波斯湾北端阿拉伯河口、乌拉尔山脉北端拜达腊茨湾、西伯利亚东北部科累马河口和我国珠江口,用直线相连接,则略成一个梯形,亚洲大陆在此梯形之内的躯干部分,约占全洲总面积75。7%,梯形以外大陆沿海、半岛与岛屿等比较曲折的近海部分,仅占亚洲面积24。3%。亚洲大陆的半岛面积约有1000×104km2,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其中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00×104km2,是世界最大的半岛。亚洲的岛屿面积约为270×104km2,其中东南亚的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亚洲虽然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但总的说来,缺少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和海湾,只是大陆边缘部分受到海水不同程度浸漫。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亚洲大陆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印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有密切的联系。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基本特征:(1)地势高亢、起伏极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亚洲的平均海拔高度约950m,是除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m,而冰层厚度为2000m)以外地势最高的大洲。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占总面积的3/4。全洲多兀立陡峻的山峰,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m以上的19座山峰全在亚洲境内,珠峰最高;世界上7000m以上的山峰有96座,亚洲就达94座;喜山长约2500km。南北宽约200---350km,平均海拔高度超过6000m,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亚洲不仅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和山峰,而且具有世界著名的平原和洼地,如西西伯利亚平原、恒河---印度和平原等,位于约旦陷落谷地的死海,湖面在海平面以下-392m,湖底在-792m,死海以北的太巴列湖水面在海平面以下210m,这一地区是世界上最低的洼地。亚洲大陆东缘的弧形列岛与太平洋接触部分的海沟也表现出起伏极端的特征。(2)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亚洲地形结构,中南部高耸,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亚洲山脉结构,可分三条山带:第一条山带位于连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东西隆起带的两侧,大致以帕米尔山结和亚美尼亚山结为枢纽,向东西两侧伸延出一系列高大山脉。在隆起带北侧主要有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等;在隆起带南侧主要有托罗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苏来曼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第二条山带位于亚洲中东部,夹持于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与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和北东的山脉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山群,也有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主要山脉在西部有萨彦岭、杭爱山、阿尔泰山、天山等;在东部有雅布洛诺夫山、外兴安岭和阴山等。第三条山带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隆起带,最东的一列包括西太平洋岛弧上的若干山脉;第二列为锡霍特山脉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诸山脉;第三列包括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等。这种山脉结构,形成了亚洲地形的主要格架。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耸立于亚洲中南部,构成亚洲地形的“屋脊”。在高原、山地的外围,分布着若干面积广阔的平原,如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东亚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北亚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亚的土兰平原等。在这些平原中,充填着不同类型、不同厚度的第四纪沉积。3、大陆东缘有岛弧带亚洲大陆濒太平洋边缘,自北而南具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例如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等,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并围成许多边缘海。亚洲地形图地质构造基础亚洲大陆成为今日的一块整体,经历着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聚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地构造单元---南亚大陆区、中轴大陆区、北亚大陆区、南亚陆间区、北亚陆间区、环太平洋区。大陆区一般在地史上大部或部分时期属于陆块,在绝大部分时期构造上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地层以稳定的沉积类型为主,很少出现不整合和火山活动。陆间区则是大陆区之间的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地区,在陆间区内既有相对稳定的中小型地块,也有分割这些地块的沉积海槽,在地史上某些阶段常有剧烈的地壳变动,包括褶皱、差异升降和普遍的海底及陆上火山喷发活动。亚洲的构造地形受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今日亚洲构造地形的格局有决定性意义。主要构造地形区1、以大平原和切割高原为主的北部区2、以古老高原为主的南部区3、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区4、以北东向山脉和平原为主的东部区2、气候基本特征(1)大陆性气候强烈亚洲陆地面积巨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中心部分与最近的海岸距离超过2500km,而且大陆轮廓完整,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又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西距大西洋很远,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影响很小。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的地区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有广大的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陆同纬度地区气候比较,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它具体表现为这些地区多属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偏少,季节集中、多数地区的大陆度均在50%以上。气温年较差愈大,气候的大陆性愈强。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是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这里冬季严寒,1月平均气温-50°C,绝对最低气温曾达-71°C,成为北半球的“寒极”。但7月平均气温为15.7°C,年较差超过65°C。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高达101.8°C(也有记录为最高气温36.7°C,最低气温-70°C,最大年较差106.7°C的)。如用维尔霍扬斯克的年较差作为极端大陆性气候的代表,然后用它来对比世界各地年较差,以显示大陆性的程度,也可反映出亚洲的大陆性最强。(2)季风性气候典型亚洲大陆东、南滨临大洋,北起苏联远东滨海区,经日本、朝鲜、中国105°E以东地区,至东南亚和南亚,为全球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东亚温带季风体现热力差异最明显,南亚热带季风则迭加了行星风系季节移动的作用。亚洲的季风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著称。从季风的成因和概念严格考虑,世界的典型季风区仅出现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3)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除大陆西岸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南极洲与格陵兰岛的冰原气候外,世界上所有主要类型的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亚洲干燥地区的面积为1647.6104km2,仅次于非洲,但若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则亚洲远比非洲为大。亚洲由于高纬和高山、高原地区很广,所以寒冷气候在各洲中也是很突出的。在世界各大洲中以亚洲的亚热带范围最广,亚热带气候又可区分出几个不同的类型,从西向东可分为地中海式气候(西岸气候)、伊朗型气候、高山型气候和季风型气候(东岸气候)。4)亚洲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地区。气候形成因素(1)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轮廓(2)大气环流的作用(3)地形的影响(4)洋流的影响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轮廓的作用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所跨经纬度甚广,距大西洋遥远,因此,各地区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的差别很大,这是造成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大陆性气候强烈的原因。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轮廓,既造成了强烈的大陆性气候,也使冬夏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环流因素的影响对亚洲气候起重要作用的有四大气活动中心:冬季---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夏季---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其中,夏威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是永久性气压活动中心,蒙古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半永久性气压活动中心。随着季节的转换这些活动中心的强弱发生变化,影响亚洲的气温和降水。地形结构的影响(1)山脉的走向对气流运行的屏障作用。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邛崃山---大雪山等与东南季风斜交或直交,使夏季风不能深入内陆,成为东南湿润和西北干燥的分界。再如,秦岭、大巴山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侵,使秦岭山脉成为温带和亚热带的重要地理分界。(2)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3)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不仅使亚洲的亚热带气候复杂化,而且给亚洲的大气环流产生巨大的影响。A.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是一个风力小,风向多变的“死水区”,在日本的南部大约东经110°处形成西风急流区,这是世界最强的急流区。B.高原对南北气流的的交汇起到屏障作用:冬季风难以进入印缅一带,西南季风难以越过高原,甘新一带常年干旱。C.高原的热力作用。热力作用增强了冬夏季风的交替和扩大了冬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冬季为冷源,气流的下沉运动,增强了大陆高压的稳定程度,造成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燥;夏季为热源,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剧烈,使东部平原区的夏季风尤为活跃。洋流的作用亚洲西部紧邻欧洲,因此,大陆西岸的洋流对亚洲的气候不产生影响,大陆东部低纬度地区有日本的黑潮暖流,高纬度地区有千岛(亲潮)寒流,它们对沿岸的气温和降水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的作用是明显的。每当春末夏初,亲潮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于大陆内部,形成鄂霍次克海高压,成为40°N以北夏季风的源地之一,且此寒流的盛衰对东亚梅雨的多少有一定影响。夏季风经过黑潮暖流时,给大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另外,印度洋季风洋流既受季风的制约,又促使西南季风形成明显的雨季。气候类型(1)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2)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3)温带季风气候(4)亚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季风气候(6)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7)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草原气候)(8)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带荒漠、半荒漠气候)(9)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10)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半荒漠气候)(11)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12)高山气候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气候对于人类来说既是一种环境资源,又是一种自然资源。说它是环境因素是因为它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而且是起主导作用的地带性因素(由气温、湿度、风、云、降水等组成),那么,保护环境的一个意义就是要保护气候,既保护大气不被污染,使气候变迁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变化。气候又是一种自然资源,人类应当合理地开发利用(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热资源)并加以保护,同时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