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说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摘自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摘自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坚持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结合,发挥德治礼序、乡规民约教化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王歧山《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报告》“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清抑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糟粕。‘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摘自2013年9月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领导干部要知古鉴今、心存敬畏和戒惧。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强调‘民惟邦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告诫为政者必须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中国传统典籍还有许多官德官箴,告诫为官者,官职越高、权力越大,越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摘自王歧山《坚持党的领导,依规管党治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中华传统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廉政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珍贵部分,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今天来看,涵盖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部分物质文化。廉政文化定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反腐倡廉的思想、制度、实践及其所积累的经验。一部中华政治文明史,也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廉政文化发展史。学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懂得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不同,廉政文化的内含不同。中国的廉政文化萌芽于夏商西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完善于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二是要懂得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的内涵丰富。涵盖了廉政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以至家族家庭文化各个方面,独具中华特色。三是要懂得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面对种种腐败现象,深刻总结出的治国安邦历史经验,凝聚了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历代先贤的杰出政治智慧,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三种因素支配着廉政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向:一是中央集权官僚制形成后国家管理官僚队伍的需要;二是腐败现象的严重;三是王朝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人亡政息的需要。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公共权力,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廉政制度、廉政思想、廉政行为和廉政文化。文明的前夜尧舜时有“四凶”,其中的饕餮:“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时期,随着国家的诞生,腐败犹如汹涌的潮水,与王朝的兴衰相伴随。夏桀商纣的荒淫无耻,贪婪奢靡,上演了一幕幕自取灭亡的悲剧。当时的国家结构是宗法血缘等级分封制,主要采取“授民授疆土”的方式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贵族、功臣奴隶主。这些受封者与王权大都有血缘关系。在其封地,他们既是奴隶主,又是官吏,官位世代相袭,王权很少能干预到他们权力的行使。缺乏中央集权及其行政代表各级官僚,廉政制度无从产生。制度性的腐败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尽管那时也出现了一些对腐败的谴责、惩处和呼吁廉洁、善待民众的思想,但廉政文化主要还限于对个人道德素质层面要求。廉政文化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都不完全具备。春秋战国君主制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各国大都制订了关于官僚选拔、任用、监督考核、腐败惩处的制度和法律,尽管还很不完善,但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时期。值得一提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使这一时期的廉政思想异彩纷呈。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各种萌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秦汉“大一统”皇帝制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自秦至清(公元前221年-1912年),中国基本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以郡县制、官僚制为主体的行政管理。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实施统治。防止这支队伍腐败堕落,保证这支队伍的高效运转,以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是每一王朝的首要任务。腐败是以权谋私的行为。中国古代各个王朝,各个王朝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腐败甚至严重腐败的存在,并从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历代腐败上自皇帝、公卿等最高统治集团,下至一般官吏,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或集体腐败,或权臣贪婪,或庸庸碌碌,或无所作为。统治阶级的腐败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导致政治混乱、制度瓦解、人心涣散、纲纪不肃、贪婪奢靡、精神颓废,最后迎来的就是王朝灭亡。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与腐败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形式:1.权钱交易。金钱崇拜导致的价值观扭曲,始终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的巨大腐蚀剂,也是许多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金钱可以换来地位和权力,权力又可以换来金钱。钱权交易自古以来随处可见。典型者莫过于吕不韦,他把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国子楚视为“奇货可居”,以典型的商人眼光为子楚获得了秦王之位,也给自己换来了相位和封侯。金钱可以换来地位和权力,权力又可以换来金钱。钱权交易自古以来随处可见。金钱不仅可以换来权力,还可以换来生命。杀人者死,但春秋社会上却流传着“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谚语。秦灭六国的计策之一就是用重金贿赂六国重臣。六国重臣获得了金钱,却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卖官鬻爵十分普遍。秦有“入粟拜爵”。史学家评价汉武帝时代“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商人有钱,有钱就能有官,有官又能换来钱。王朝腐败之极时,官职可标价出卖,东汉后期“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崔骃列传附崔烈传》:“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丞、尉)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是时,段颎、樊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于是声誉衰减。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烈怒,举杖击之。”纳财进官,以财用人,名称不同,多朝都有,或为制度,或私下交易,都属典型的权钱交易,弊端丛生。汉代梁冀:“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乘舆乃其次焉。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南宋秦桧,“贪墨无厌”,任官者必先要送他珍宝“数万贯”才能到位。权权交易的背后也是私利。秦代著名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关键时期,出于私利,与赵高权权交易,伪造诏书,改变秦王朝的继承人,不仅害了他自己和全族,也加速了秦的灭亡。明崇祯:“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代吏部尚书王恕:“既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命,何由而得乎?”2.用人不公。用人不公是最大的腐败,是各种腐败的集中表现。中国历史上用人不公的主要表现是用人重亲友、重门生、重朋党、重同乡,出于个人爱憎、私利而非公心。权门请托:东汉王朝某一年选举时,权臣宦官侯览立即把书信写给时任颍川太守的高伦,指名要求高伦任用他推荐的人为官。高伦明知此人不可为官,但却不敢违背侯览,想授给他文学掾。他的属吏陈寔听到后,对高伦说,此人由我来推荐,这样就可以避免您用人不公的舆论评价了。任人唯利:“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任人唯近:汉代选举制度废弛时,选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胥婚属”。汝南袁绍“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些门生与举主形成朋党,号称“君臣”,对抗中央。东汉崔寔《政论》说:“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每诏书所欲禁绝,虽重恳恻,骂詈极笔,犹复废舍,终无悛(quān)意。故里语曰:‘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历代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数不胜数。3.贪婪奢靡。贪婪,表现为权力的占有欲,对钱财物的渴望;奢靡,是追求物质享受,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耳目声色口腹之欲。二者的本质都是私欲。贪婪无度、奢靡腐化必然导致无所作为,这是我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腐败的突出特征。骄奢淫逸者历代有之。西晋重臣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骄奢简贵,亦有父风。衣裘服玩,新故巨积”。炫富之风历代有之。《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者甚众。恺惘然自失。”隋炀帝很爱炫富奢靡,他于新年在洛阳接待外来使节,火树银花,用丝绸缠树,饭店吃饭不许收钱,以至使节都说,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为什么要把丝绸缠到树上呢?官吏们哑口无言。司马光生活的北宋,奢靡之风盛行:“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清谈不作为者历代有之。南朝门阀士族身居高位,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