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050303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讲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2•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关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3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交换的背后,存在着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没有国际分工就不会产生国际贸易。4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2.自然条件5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6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类型:1.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①垂直型国际分工。②水平型国际分工。③混合型国际分工.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2.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为:①产业间国际分工。②产业内部国际分工。7国际分工理论1.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3.萨谬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4.里昂惕夫之谜5.新要素学说8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原因:一、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二、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三、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做的工作。9•认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政府不应当干涉,那就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的福利增加。但这里有个前提,即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国家只有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双方才能获利。10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尽管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商品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只要不利程度有所不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自由交易,仍然能够实现比较优势并获得贸易利益。1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由于不同产品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组合,而各个国家或地区客观上又具有极为不同的资源禀赋结构,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各国专注于生产那些能比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然后通过市场贸易的方式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这对参与分工和贸易的各方都将产生福利改进的效果。12萨谬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这些特定条件包括:完全竞争、无交换成本、不完全专业化、无外生经济、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上相对要素密集程度不变、要素质量相同、要素数量不大于商品数量。这种阐述最后推广到了n个国家、n种要素和n种物品。1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把他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于美国贸易模型,他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相对劳动密集的,而它的进口品则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所作的预期完全相反。14国际相互依赖理论(interdependence)1.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将因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而受到影响;2.一个国家要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的行动和政策。15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关系产生的原因:1.核武器的威慑作用;2.内政外交的重点发生变化;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4.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出现,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16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库珀的国际相互依赖理论:•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者库珀、基欧翰等人就提出过著名的“国际相互依赖论”,针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格局,强调各国在全球发展中的相互依赖性,主张各国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摒弃过去那种“非此即彼”、“非敌即友”、“非存即亡”、依靠武力解决一切问题的传统法则,转而积极开展对话、磋商和国际协调,并为此提出一整套以国际协调与合作为核心的政策主张。17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的复合相互依赖论:•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把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提出的相互依存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剖析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对政治、经济、生态、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林茂辉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8•相互依存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依存是指国际活动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更全面地说,它是这样一种系统,一个组成单位(国家或国家集团等)所发生的事件,必然影响系统内其它成员。互相之间影响的幅度越大,表明相互依存程度越高。19•相互依存论认为:●国际活动行为体及其相互交往的渠道不断增多,它们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因而各国的对外政策更具敏感性,各国政府的国内政策对国外的冲击也日益加剧。●各国的对外事务更加繁杂,能源、环境、人口、资源利用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与军事安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各国政府协调各种国内政策时,可能影响别国利益,与别国产生一些冲突。●相互依存的双方不仅仅存在合作关系,也存在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冲突。●相互依存的两方在力量上可能不均衡,因而存在平等的相互依存和不平等的相互依存,各国对相互依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并不一致。●在相互依存程度高的系统内,武力作为政策工具的作用日趋减弱。20•对相互依存的国际影响的认识:理想的相互依存观认为,相互依存将使世界走向和平与大同。因为:1.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发展使大国间战争的可能性缩小。2.各国财富的增加或保持必须依赖其它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相互依赖,别国间的冲突可能损害本国的利益,这种荣衰共担的局面会使国际关系趋向和平与合作。3.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4.经济合作和文化交融甚至将拔去“国家主权的獠牙”,形成世界共同体。21•现实的或消极的相互依存观则认为:1.相互依存带来的是更多、更新、更复杂的问题,这必然增加国际社会中利益冲突与动乱的机会。2.相互依存的发展比相互依存的管理机制的发展更快,没有足够理由证实相互依存能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3.跨国经济活动有种种难于根治的问题,跨国公司使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更多流入发达国家,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不断引发金融危机。4.相互依存不能限制国家主权,也不能彻底改变各国追逐权力与国家利益的基本现实。22•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库汉因等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约瑟夫·奈把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称为“硬力量”,把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称为“软力量”。在整个国际政治斗争中,西方国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赢得霸权。一方面,它依赖“硬力量”,也就是军事、经济和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也依靠“软力量”,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他们所倡导的新闻自由。约瑟夫认为应两副汤药轮流灌,“如何使软性势力与强硬势力互补,是挑战外交政策的关键”。23勃兰特委员会的观点•1977年11月,根据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和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建议,在1979年12月成立“南北委员会”,勃兰特任主席,并发表《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79年底,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38号决议,推动南北对话,并确定了全球谈判的原则。•勃兰特主持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主要针对南北问题--南北贫富差距问题于1983年出版《共同的危机》两大主题报告之后,和平与发展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主要任务。24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首先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主要是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25•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将中心—外围理论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和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26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西托夫斯基(TibersScitovsky)的大市场理论•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27•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起对外的统一关税率,这意味着各国在制定关税过程中要让渡出一部分国家主权,但这种形式简化了同盟内部的商品流通,并使同盟在国际关税谈判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与其他国家讨价还价。28•大市场理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成员国之间对生产要素流动限制,使得不仅商品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而且生产要素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这就发展到了共同市场这一层次。共同市场需要有协调一致的税收、社会保险和失业救济制度,要有共同的农业政策,各国彼此之间的外汇汇率要固定,各国要发展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29•大市场的动态效应:1.只有通过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来实现上述目的。30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已经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既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同一产业在另一些国家可能正处于优势地位或潜在的优势地位,这样一国就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海外直接投资。31•小岛清的理论进步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产业概念,相对于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垄断优势理论而言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投资国与受资国同一产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形成了比较利润差别,构成双方实物资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价格等经济资源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双方形成更合理的生产要素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他的理论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32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机制主体和机制33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1.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2.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社会资源,通过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3.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4.“七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和现代教育。5.“九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有九个,即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和生产管理。34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生产要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