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英语听说能力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要自如地运用一种外语,首先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语音、词法和句法,而这些只有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才能学到。在基础英语教学的特定阶段,在严格控制的情景之中,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集中地、系统地进行口语句型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基本句型,有助于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和听说能力的提高。在多年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在听说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很多外语学习者都抱怨听说能力提高的速度慢或者说难以提高。那么,听说能力是不是确实难以提高?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应对并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扎实的大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语音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影响英语学习者提高听说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基础阶段,学生在语音方面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是否正确,语调是否达意,都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得体地进行交际。英语中的48个音素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发音正确,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在一次寒暄中,一位女生对Michael说,她非常喜欢他的两个孩子。由于她发音不准,本想说“Ilikeyourkidsverymuch”,但听起来却是“Ilikeyourkissverymuch”,而当Michael上前kiss时,却遭拒绝..[1]掌握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是十分困难的。学生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情况下,应该大量地听录音,对英语有较多的感性知识,这是英语语音学习的前提。同时,必须掌握节奏、停顿及三个最常用的语调等。在教学中,围绕听说训练,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音素不准、节奏感不强、停顿错误及语调不地道等问题,应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逐个进行单项训练,并在语流中进行操练,以养成正确的习惯。二、把握好听说课的具体教学步骤1.学生细听教师朗读教材或听录音学生要仔细听,听时不看书面材料,凭自己的能力听懂或基本听懂材料的内容,也可以视情况作些简要记录。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听力,亦促使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细节,利于模仿。2.教师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有关知识教师的讲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难点、社会语言现象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和文化知识等。教师可以用提问、启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对一些问题作出说明和解释,最后教师作进一步的归纳和补充。但要注意侧重于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吸收能力。3.学生跟着教师逐句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语调、重读,因为这方面的差异,往往表示不同的意思、感情。正确的节奏、正常的速度是良好和流利口语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生跟读时,教师要严格要求。朗读时,边练习边检查纠正,可先全班进行,继而由教师指定组别或个人,也可按不同的“角色”朗读。这种朗读,不仅是为了模仿正确的语音,而且有助于正确的熟记和背诵。要求学生熟记教材,反复练习,达到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这是掌握指定教材很重要的一步,最好放在课外,不占课堂时间。4.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可先让学生背诵整个会话,然后分成几个小组,每人担任对话中的一个角色或几个角色,进行背诵。背诵时,需要求学生语音、语调、速度节奏都正确和自然,要带着感情“进入角色”。在开始授课时应让学生先注意听若干遍,这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说出一个句子的重要保证,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跟读,以保证学生能集中精力听教师或录音带的正确语音、语调和节奏,同时尽力去捕捉“信息”,这样学生张口说的句子不仅错误较少,而且比较标准。这样做不仅节约了课堂上纠正错误的时间,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随着教学的进展,听在促进学生说的实践中会起到新的作用。三、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1.“传授”与“引导”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教师要“教”,要传授知识。听说课要求教师传授的知识点是很多的。在语言上,有生词和难懂的句子;有些语句的确切含义需要加以解释;还有语音、语调方面需要说明的现象,等等。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处理的基本问题,但不能到此为止,还应讲解相关知识,主要讲解东西方风土人情和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否则会出笑话或发生误会。比如,若按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问英美人:“Haveyouhadyourmeal?”所引起的反应往往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会误认为你准备请他们吃饭,而我们却只是一句简单的相互问候的礼貌用语。其二,对Congratulations!这样的祝贺,最常用的回答是Thankyou.如果按照我国习惯表示谦虚说“No”或“Notatall”之类的话,会给英国人以虚伪、不诚实感。可见,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可轻视。传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而流利地说英语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不仅仅是为增加一点知识,更不是为了欣赏。因此,教师的讲解和所传授的知识,都应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则要把所获知识融汇在自己的口语训练中。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在兼顾传授和引导的同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和组织他们练习上。2.“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关系在听说课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讲和学生练的时间安排,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口语的能力。英语听说课提倡的不是教师“大讲”,而是学生“多练”。MichaelWest曾谈到I.P.T.T.即“individualpupiltalkingtime”的迫切性。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和组织学生上,让学生多讲多练。换言之,在听说课上,“导演”的重任在教师身上,“主角”和“演员”则要由学生来担任。正如一位教学法专家MorckridgeFong所说:“Itseemsobviousthatasstudentsproficiencyincreases,theteachershoulddofarlessofthetalking.”[2]诚然,这样做的目的是转化传统的教学角色,使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自己的角色,明确各自的任务:使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让学生多讲多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和从属地位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3.掌握句型与听说结合的关系听与说两者紧密相关。教学最初阶段就强调听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节奏,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以达“一箭双雕”的效果。首先,对口语句型要高度熟练,说一句话要能做到脱口而出。只有这样,才能把已学会的词汇迅速地、自动化地组织成有完整意思的句子来表达各种思想。有些人能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学好英语口语,但有些人学英语学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却不能开口说话,主要原因就在于能否熟练掌握基本的口语句型。一个对口语句型熟练的人,只要掌握了2500~3000个常用词和短语,就能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反之,一个对口语句型不能上口的人,哪怕是学会了五六千个单词,结果还是开不了口。其次,表达某一意念时,要学会在什么场合或情景对谁应该怎么说。熟练掌握了口语句型,还不能完全学好口语,因为把词汇套在句型的公式里,有时可以造出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句子来表达某一个意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的情景或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表达某一意念时,常常使用为数不多的习惯话语。学好英语听说,只有语言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交际能力。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下不能使用非正式场合的语言,对陌生人不能使用对熟人的语言;反之也是一样的。听和说两者相辅相成。学好口语句型和一般交际场合的常用语,不但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英语的听的能力,也是提高听力的基本训练。语言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词汇意义,即句子里每一个词都有它固定的含义;二是结构意义,即句型结构所赋予句子的意义。例如,词序排列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句子含义。词汇意义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如果只停留在一个词一个词听的阶段,那你什么也听不懂;只有把说话人的话以整个句子(而不是一个个词)作为一个信号反映到听觉的感知系统中来,也就是说,把句子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一起反映到大脑中来,才能听懂别人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对句型十分熟悉。再者,在日常对话中,许多话语都是比较固定的日常用语,因此学习好口语句型和日常惯用语,将会大大提高听的能力。同时,听对于说十分重要,是学好口语的一个必要条件。听是吸收语言材料的主要来源,人类主要是通过听学会母语的。大量地、长期地听英语录音,才能习惯英语的语音信号。因此,在学习英语口语的同时,必须进行听的练习。就算是英语口语已学得不错的人,也应保持每天听半小时以上英语录音。如果长期听不到英语,对别人的话就会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听不懂。有人能很容易地阅读英语材料,但听英语语音却十分困难,原因就是他对于英语语音信号系统没有习惯,他的大脑里只有英语文字的形象,没有英语语音的音像。因此,应大量和反复听取可理解的录音材料,不断加强口语句型训练。对于听的练习要注意两点:一是量要大,题材要广泛,如情景对话、故事、时事新闻、科普知识等,但在学口语的初级阶段应以收听情景对话材料为主。二是材料必须是能听得懂的或基本上听得懂的,在材料近百个词中生词应不超过两三个。建议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对新的录音材料先不看原文收听几遍,个别听不懂的地方可猜测着听;若再听不懂才看原文,直到听懂了为止。第二步,把已听懂了的材料集中录在多盘磁带上,作为常听材料循环收听。保持每天听半小时(即磁带的一面),并持之以恒。有人为了提高听力,只采用一些测试性的材料(例如托福试题),这种方法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适应测试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