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诗圣——杜甫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杜甫的诗歌分类: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安乱时期“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分类:《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成都时期老年时期《春晓》(孟浩然)《望庐山瀑布》(李白)《山居秋暝》(王维)岱宗()dài决眦()烽火()簪()石壕吏()逾()zì邺()凌()搔()戍()老妪()泣幽咽()língfēngyúzānháoyèshùyùyèsāo《望岳》泰山风景栏目导航泰山风景栏目导航泰山风景栏目导航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对泰山的尊称怎么样山色不尽写作者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山的背面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天地、大自然聚集神奇秀丽山的南面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写出了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眼眶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心胸摇荡通“层”裂开投林还巢的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写要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终当,终要登上山顶最高处看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诗人敢于进取,积极向上,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情怀2.理清文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望泰山参天耸立近望泰山高大秀美细望泰山情由景生望中所感抒怀言志《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敢于进取,积极向上,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情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读一读sāozān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五言侓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偶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别离妻儿孤身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半途被俘,押解长安,叛军铁蹄下的诗人,幸运的未遭囚禁。这时的京城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诗人在满目疮痍,欲哭无泪之际,将满腔悲愤凝聚为一首绝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花感时而流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含蓄地表现作者忧国、伤时、思家的内心世界小结: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主题: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用对偶,移情于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用对偶,表现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尾联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B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石壕吏杜甫杜甫诗三首《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烘托()气氛。时间和地点紧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的活着永远的完结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三男已死二男,可见()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老妇的悲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老妇一家已为战争做出重大的牺牲,丧子的悲痛。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使百姓民不聊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老妇()勇于承担苦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指夜深好像低声的哭泣指向前赶路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独与老翁别表明老妇人已被抓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这首诗写了个什么故事?请你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的老妇是()的战争是()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作者对战争是()的凶恶、蛮横、残暴勇于承担苦难残酷同情憎恶《石壕吏》中心: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预示有一场灾难性降临开端(1):发展、高潮(2-3):结局(4):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安吏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吏的残暴和妇的悲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偶句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3、为什么“捉人”在“夜晚”?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事件:官吏抓壮丁。老妇人和官吏。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4、最终抓到人没有?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有吏夜捉人《石壕吏》中心: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中1、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2、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