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出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场出镜——是指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当这个新闻事件发生时——我在场!”第二节电视记者出镜衡阳一商店发生爆炸隔墙被炸出一米高大洞据华声在线7月16日报道今天早上7时许,衡阳市解放路蒸湘医院旁一家化工原料商店突然发生爆炸,造成4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一人受伤较重。隔墙被炸出一米高大洞上午10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名为对外合作化工原料店已经被炸得面目全非,地面上流淌着化工原料的黑色液体。该店铺面积约30平方米,屋内已经被烧得一片狼藉,店铺的卷闸门及木架门牌都已不知去向。附近居民介绍,早上7点左右,突然听到店内传出几声巨大的爆炸声,随后就引起了大火。与化工原料店东侧相邻的是一家副食品店,两店的隔墙被炸出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洞。副食店刘老板介绍,爆炸将墙炸开个洞后,他的店铺瞬间被大火吞噬。刘老板说,发现火情后他马上将两个正在睡觉的小孩带了出来,由于出来及时他和孩子只被玻璃划伤及轻微灼伤,而其妻子却因吸入烟雾晕倒,被困火海。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介绍,该店门口树上和马路上都有卷帘门的残骸。“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火场内部不时传出爆鸣声。”化工原料店经营有草酸等有机化学品,而隔壁的副食店内存有少量鞭炮。火势被扑灭后,困在副食店的女子被消防人员救出,无生命危险。爆炸起火点正对面一家家具店店员介绍,爆炸时声响特别巨大,自己店铺的橱窗都被震碎,“隔着几十米宽的马路,我们的玻璃都震碎了!”或因高温引发化学反应附近餐饮店的王女士介绍,爆炸时自己正在准备开门迎客,就听到像打雷一样的巨响,之后就看到化工原料店门口一团团火焰像烟花一样在天上乱窜。据了解,事发当时化工店内无人值守。一附近居民介绍,两年前,该店铺也曾发生过火情,但没有爆炸,“当时是化学物品起火,但火不大,被大家提水浇灭了。”有居民猜测,爆炸起火的原因可能是高温导致化工原料发生了化学反应,随之引起燃烧和爆炸,“里面放置着一些喊不上名字的化学物品,还有一些白色粉末状化工原料着火,用水都不能浇灭。”目前,事件正在调查中。记者出镜采访更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电视传播中人本化的传播方式。美国学者J·H·特纳在1978年提出人际交流的五个阶段学说。1、互相注意;2、意欲沟通;3、互相体会表态;4、预想各种可行的方式;5、调整反应,以期达到交流的目的。电视记者要善于与人交流。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有:(一)记者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记者出镜很多情况下是“带领式”的,它消除了观众对现场的部分疑虑,使报道内容更具有可信度。(二)、使现场信息更加条理化、秩序化由于出镜记者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现场的信息会在记者的提问、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主题或段落主题,而自然筛去那些与记者兴趣无关的信息。(三)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人际关系、内心情感、思想观念等不具有直观形象的信息形象化(四)使采访更加深入生活自身总是杂乱的、平淡的,仅仅用镜头去客观记录,在短时间里往往难以拍到具有深刻内涵的画面。记者出镜是一种比较直接简便的采访手段,它能使一些抽象意义的话题得到直接的发展,从而比较快地实现采访主题的深入。二、电视记者出镜的言语行为对出镜语言的具体要求:人类语言总体分为两类: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电视记者出镜采访中,一般使用口头语言,简称电视口头语言。电视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电视口头语言是综合性的语言。电视记者的口头语言是人际交流状态中的语言。电视记者口头语言起点是人,终点是观众。在时间上顺序出现,不做停留,具有承上启下、相互激发和不断递进的态势。二、电视记者出镜的言语行为对出镜语言的具体要求:(一)电视记者语言结构的口语化(二)电视记者语言的通俗化(三)电视记者语言的形象化(一)电视记者语言结构的口语化口语话的步骤包括:口语对象感和交流感。电视记者需动用全部感官参与口头语言的表达,包括手势、眼神等。注意谴辞造句的口语化。(二)电视记者语言的通俗化观众听不懂,等于没有说(三)电视记者语言的形象化口头语的劣势在于严谨性和理性化程度不易实现,而优势在于富有感染力和形象性。为了减少口语化的劣势可在后期编辑时加上字幕和形象画面。总之,电视记者出镜采访的语言要明显区别于书面语和广播语言的特点,否则,记者的出镜采访和述评就会成为变相的“现场播音”。一些传播学专家认为,所有可见的行为举止,都是传播,并且是一种信息。生活中没有一个言辞,姿态或体态是毫无意义的。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了55%。三、电视记者出镜的非语言行为常用的镜头前的非语言传播行为主要有四大类:(一)外表(二)体态语(三)类语言(四)界域1、外表。外表是指记者的物质性的外观,分为:可控部分,如头发,服装、化妆和装饰不可控部分,如容貌、身高、体重等外观符号构成记者的“第一印象”。大多数人经过训练都可以胜任出镜报道的任务。着装要讲究。TPO原则着装的TOP原则TOP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时间原则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以包打天下,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专业性;晚上出席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候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场合原则衣着要与场合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惯例着正装;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而在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地点原则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业套装会显得专业;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2、体态语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体态语在电视采访中的存在意义在于配合记者的口语表达,对口语中出现的不够严谨或不够完整的部分进行形象化的补充。从电视记者通常运用的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情况来看,体态语可分为: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A、表情语:表情语是指人的面部表情,即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表情语中运用的最多,表现力最丰富的是目光和微笑。依靠他们记者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愿望和信任等等。B、首语、手势语、体姿语体姿语是人的身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如记者在采访时的坐姿、立姿、步姿等,都会向被采访者传递一定的信息。首语、手势语、体姿语这三种体态语的使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统称为身体动作。不理想的体姿包括:坐姿后倾、面部不朝向采访对象,将手插在裤袋里、交叉在胸前等等。注意: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语气等综合在一起在镜头前会形成记者的态度,表露记者的情绪。以批评性报道见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赵微说:“声色俱厉并不代表你就是强者。能够从容不迫地,用看似平常的体温,收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是我比较欣赏的境界。”这是电视记者应该保持的心态。(三)类语言类语言是指伴随着言语而瞬息万变发生的声学行为,它包括:音调、音色、音量、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等这些年,电视界一直有“反对播音腔”的声音。(四)界域界域是指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时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和自我空间的调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得华提出“相互作用的距离”的概念,他把口语交流中的互相作用范围分为四个区域:1亲密区:距离为0厘米到15厘米。是关系最密切的人之间的交流区,常发生于情人和夫妻之间。2个人区:距离为45厘米到75厘米,为一般熟人之间的交流区。3、社交区:距离为120厘米到210厘米,是相识但不熟悉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的范围;4、公众区:距离为350厘米到750厘米,包括所有类型的公众交流,如演讲、法庭辩论等。电视记者出镜访谈,与被采访者保持的合适界域应在“个人区”的范围(45—75厘米)。离被采访者太远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太近则使人感到“逼人太甚”或产生其它不适感。一、现场采访提问的任务总的目的:代观众了解新闻事实。(一)获取未知信息(二)已知事实,“明知故问”“明知故问”记者要注意的问题:1、不要让观众明显感到屏幕上的记者已知答案。2、不要在提问时让被采访者感到记者已知答案,以免失去回答的兴趣。3、尽管记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提问,也应该争取在采访中继续探知新的事实。4、防止诱导。比如经常提问:“你是不是认为……”、“你当时是不是想到了……”等等,被采访者在是与否之间做选择,通常又发现都只能回答记者期待的那个答案,与被采访者心中的真实想法形成一定的距离。解决这一问题的要点是,记者已知事实要让采访对象自己说出来,在提问过程总将问与答还原成“发问”状态。(三)收集评论和感想,组织舆论记者在评论性电视报道中,经常需要就一些问题采访有关专家或街头采访普通市民,形成社会舆论,加强批评或加深主题等作用。(四)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展现真实个性与内心在表现人物的采访中,记者有必要通过提问去“唤醒”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同时给采访对象以展现个性的机会。记者不仅要面对采访对象,还要面对镜头后的观众。记者出镜的目的是使现场采访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实现这一效果的中介就是镜头。电视记者在镜头前就如同面对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一意识叫镜头意识。电视记者镜头前提问要把握好提问内容和现场画面的辨证关系1、一般来说,电视采访中的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电视采访的提问要超越视觉和表象,向深层发掘。2、电视采访中的提问要注意保留一些现场的气氛,记者要结合采访现场的一些信息进行即兴的发问。要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形成氛围。电视现场采访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即兴性中最难把握的被采访者。他们在镜头前的言行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但这也是即兴采访的基础。即兴性可以避免由于采访对象准备好套话而带来的节目的生硬和沉闷。记者在镜头前的行为举止也应具备即兴性,只有一次完成的采访行为才会自然地焕发出以开放的,不可预知的进行状态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电视记者应心中有数,力争自然顺畅地一次行完成报道。现场报道一次完成,需要现场各工种的记者密切配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电视记者应心中有数,力争自然顺畅地一次行完成报道。现场报道一次完成,需要现场各工种的记者密切配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参与和观察是电视记者存在于采访现场的两种方式。(一)观察1、观察的理解:电视记者的现场观察实质上是指“发现”。除了发现现场各种视觉和听觉等形象的表面形态和特征之外,合格的观察还应洞悉这些形象要素的内在含义和相互间的联系,也就是不仅要“见形”,还要“见义”。2、影响观察的因素1)习惯性的视角;2)世俗化的判断标准。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只有依靠心灵感悟,才能发现和记录那些一般人所不易察觉的内在本质。3、观察的第一任务:电视记者进入采访现场,观察的第一个任务是对现场人物的选择以及对现场人物言行举止的记录选择,这也往往是采访成败的关键。电视记者到达现场,首先需要寻找和选择的就是典型人物——谁是新闻事件的主人公?谁是目击者?在一大群的现场人物中,谁最重要?谁最具新闻价值?由于采访时间的限制,记者不可能采访每一个现场人物,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选择是记者进入现场的第一步。4、如何观察人物出于观察的需要,我们将人物的现场要素分解为行为、言语、态度、情感等细微的因子。然而在实际的采访中,它们总是同时出现的,需要电视记者发动自己的全息思维能力,对现场进行敏锐而全面的观察。(二)参与1、所谓现场参与:是指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不是简单地用眼发现而已,现场一切有价值的形象都要以人参与为前提进行物化记录。2、电视采访中,“参与”有双重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