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比较优势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讲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引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主张自由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界占据主流地位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经过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对其的完善、修正和补充逐渐建立关于较为完整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自由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但能够扩大贸易双方的生产量,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使得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相应地,各国应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自由竞争。亚当·斯密《国富论》“看不见的手”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基本思想:主张自由放任,自由贸易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上的。他认为,财富的增长要靠劳动的效率(或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数量。“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准则:从不在家里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斯密“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大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斯密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自由贸易理论思想要求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垄断、特权和限制,放弃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即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自然分工导致的绝对优势所带来的利益。绝对优势论绝对优势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所提出的交换模式只适用于贸易双方至少各拥有一种居绝对优势的商品对外国进行销售的情形。那么,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另一国的同种商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时还会不会存在分工和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1.理论内容比较优势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利益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分工前毛呢(10尺)葡萄酒(1桶)英国100(小时)120(小时)葡萄牙90(小时)80(小时)合计20尺2桶分工后毛呢葡萄酒英国120小时葡萄牙170小时合计22尺2.125桶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两利取重,两害取轻”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绝对优势乙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高于甲国——绝对劣势比较成本低→比较优势→比较利益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比较利益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的差别李嘉图的理论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亦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2.理论扩展李嘉图之后,穆勒和马歇尔以需求强度作为决定交换比例的依据,将需求强度与贸易条件和获利程度紧密联系起来。然而这一作法使比较利益原理与不等价交换更明显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如果相互需求强度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变量,那么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会时而有利于A国,时而有利于B国,从长期来看,不会造成必然的不等价交换,而是能够实现均衡贸易。然而在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一高一低的两国间,很明显,需求强度受结构性因素影响长期呈现固定趋势。因为在比较利益原理中,以完全的国际分工为前提,而商品价值由劳动投入量唯一决定,这样使工资水平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直接联系起来。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国家必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也必然导致两国商品无法实现等价交换;如果以现实中的不完全分工来看,其道理也是一样的,且更具说服力。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产品一旦进入低劳动生产率国家的市场,势必以其强大的竞争能力挤跨对方国家很大一部分国内相关企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产品进入和占领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市场却存在困难。这必将造成低劳动生产率国家对高劳动生产率国家产品的强烈依赖性,因此两国间需求强度长期失衡是不言而喻的。以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获利问题,恰恰说明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的贸易是不可行的。以价值分析为基础来考察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或依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大部分都是对李嘉图理论的发展、补充和修正,以增强比较优势理论的适应性。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见第3章)。新贸易理论摒弃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而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与形式、贸易保护政策效应与最优贸易政策等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三、比较优势理论简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彻底地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指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方向试图用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实施完全自由贸易政策需具备的因素1.各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完全相同2.各国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3.各国的贸易政策完全相同,不存在政策性贸易障碍4.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完全相同5.国际协调机制完全有效然而,当今世界并非大同社会,以上前提条件是不具备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容量、经济体制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贸易政策,即使同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政策取向也不尽相同。一国贸易政策是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的,要实行某项贸易政策,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贸易体制和经济体制。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将比较利益看作一国固有的、不易变更的存在,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积极努力地改善其国际分工及贸易地位的创造性实践,也违背了国际经济史特别是近代国际贸易关系史上各个发达国家经济贸易腾飞的基本事实。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与发展,国际贸易利益分配过程和机制日益复杂,而贸易利益分配的结果对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又会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等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特别是静态性。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