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俗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礼俗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原始宗教崇拜在起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者对礼仪的强化和古代思想家对礼节的倡导,则成了礼俗形成最重要的推动力。“人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中国传统礼俗育子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日常礼俗社交礼俗丧葬礼俗盟誓礼俗、祭祀礼俗、节庆礼俗育子礼俗报喜。按照传统礼俗,生育子女称为“添喜”;婴儿降生,女婿须前往岳父母家通报.称为“报喜”。做满月命名百日送“百家衣”和“长命锁”抓周到了幼儿周岁,父母为了预测其将来的志向及爱好,则有“抓周”的礼俗。送鞋旧时流行送虎头鞋给1岁小孩。育子礼俗成年礼俗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子进入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冠礼在祖庙之中进行,大都由父亲主持。冠礼之前.要先占卜吉日。“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冠是帽子么?筓礼与冠礼相对应,古代女子满15岁则要举行笄礼。笄礼的主持者是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或室宾。在盘头插簪后.女子要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最后由母亲为其蘸洒,并且申明戒辞戒规。教导其敬奉舅姑、尊敬长辈的礼节。成年礼俗婚姻礼俗中国古代婚姻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媒聘婚,即经过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媒聘婚自周代起就有一整套繁琐的礼节仪式。婚仪六礼媒聘婚必须经过六道程序,这就是周代实行的婚仪六礼。六礼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请期纳征纳吉问名纳采亲迎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再派使者送上雁作为礼物,并正式向女家提出缔结婚姻的请求。问名男方派遣的使者在纳采礼后.请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清女方是嫡出或庶出,并问明女子本人名字、徘行及出生年、月、日、时等情况,以便回来后占卜婚姻的吉凶。纳吉男方得知女子之名后.即在祖庙占卜,预测婚姻是否吉顺。获得吉兆后,就派使者带着雁到女家报喜,叫作纳吉。行纳吉礼之后,婚约就算正式确定了。纳征即向女方送聘礼。纳吉之后,双方宣告正式订婚。亲迎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新郎乘着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新娘。共牢、合卺、脱缨仪式。共牢:共吃祭祀后的牲(即牢)的肉,象征夫妻自此以后尊卑相同。合卺:卺就是瓢,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来饮酒,共饮漱三次,就叫合卺。其他婚仪周代婚仪六礼虽然成为婚姻嫁娶的蓝本,但后世又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变更。到东汉时,婚礼仪式已大多不能严格遵守六礼。此时出现了红盖头。唐宋时期简化六礼,出现了很多新礼仪。相亲催妆、铺房花轿代替花车牵巾、结发、交杯酒帝王婚礼皇家婚礼历代虽然都沿用“六礼”的基本程序,但由于封建帝王要显示其超乎常人的尊贵和奢华,也就有了一些特殊的地方。皇帝纳后不用媒人。迎皇后入宫前还必须举行册立皇后的仪式。皇帝纳后改为遣使奉迎。光绪帝大婚图日常礼俗坐立行走坐:席地而坐。入席脱鞋脱袜。“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席不正不坐”。坐姿:长跪。箕踞。衣冠服饰避讳筵与席的区别坐立行走唐宋以后.桌椅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席地起居的习惯逐步有所改变。但是.桌椅的流行直到宋代在上层社会还有颇大的阻力,北宋时期士大夫家内的妇女还不得坐椅子,否则即被视为不懂规矩。坐立行走立:“立如齐”,“立勿跛”,“立不中门”。行走:“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礼记·曲礼上》趋:快步行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长辈、宾客表示恭敬。衣冠服饰衣冠服饰在社会生活中形式最为外露,最易标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因此自古以来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代已逐渐形成一套冠服制度。冠、冕、帻、顶戴花翎。据《清会典》载,一品官员的顶子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为素金顶,八品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阳文镂花金顶。花翎是用孔雀翎毛制成的冠饰,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眼多者为贵。四品官顶戴服饰商周时期,上衣下裳。贵族在裙子外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即是身分尊贵的标志。春秋之际上衣下裳被连接起来,下面垂到踝部,称为“深衣”。商周贵族服饰汉代深衣服饰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就为皇室专用。其他官员,“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服饰的等级在礼服和官服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十二章纹。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礼服上绣有l2种纹饰,即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雉类)、火、宗彝(祭祀的礼器)、藻(一种水草)、粉米(白米)、黼、黻,通称十二章纹。明清时期,皇帝的朝服仍然采用十二章纹.而文武官员则改章服为补服。皇室用十二章纹武官补服文官补服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雍正、乾隆之世,讳禁之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讳、官讳和家讳。为避免避讳大滥,也有了五不讳、八不讳等说法。避在位君主名避君主庙讳避权贵名避父祖名避讳的方式:替换改字缺笔改音其他言语忌讳忌讳说“死”字忌讳直言恶疾、灾祸忌讳恶言漫骂社交礼俗跪拜礼士相见礼送礼与名帖跪拜礼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频率最高的基本礼节。到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之前,它一直在社会活动中普通流行。稽首揖礼肃拜——万福三跪九叩礼士相见礼士与尊者相见.为表示敬意必须携带礼物称为“执挚”。“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鸭子),工商执鸡。”《周礼·春官·大宗》“与君言,言使臣(即任用群臣);与大人(指卿大夫)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悌子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指士以下任职者)言,言忠信。”告别相送到门要有“三辞”:一辞“礼辞”,再辞“固辞”,三辞“终辞”。送礼与名帖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交活动中送礼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到后来,其中奥妙越来越多。送礼八大类。八大类:一是纯属友谊情感的馈赠。二是初次见面的馈赠,即常说的见面礼。三是红、白喜事的送礼。四是生日送礼。五是节礼,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等大小节日都要送礼。六是送土特产,过去叫“馈送土仪”。七是穷富亲友之间的礼物。八是钻营的送礼。礼单送厚礼讲究四色、八色,不能送单数。可以照单全收,也可全不收。大多数情况是收几样退几样,在收的物品下注明“敬领”,在不收的物品下注明“敬谢”。礼帐记礼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备将来对方有事还礼时查考。名帖古人对名帖十分看重,几乎成本人的代表,用于送礼、请客赴宴、请医等。丧葬礼俗丧仪其他葬式丧服与居丧丧仪周代一般是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庶人逾月而葬。棺材土葬是最主要的葬式。贵族死后的棺木大多有棺与椁两部分。一般都有殉葬品。入殓殡出殡“饭含”“君(诸侯)用粱,大夫用樱,士用稻”“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其他葬式除土葬外,还有火葬、水葬、风葬、塔葬、天葬、悬棺葬等等多种葬式。各种葬式分别实行于不同地区,用于不同情况的死者。如天葬主要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地区。而水葬多用于夭折的小孩和患传染病而死的贫民,塔葬则是藏族大活佛的葬式。天葬天葬亦称“鸟葬”,是藏族较普遍的一种葬法。早期的蒙古族也实行天葬。悬棺葬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弥高者以为至孝”。玉殓葬长江下游良诸文化墓葬中,随葬壁、瑗、环、琮、玉镯、玉锥、玉蝉、玉佩等多种玉器的安葬形式。丧服与居丧丧葬并不以出殡为完结.此后还有居丧的礼俗。居丧期间,仍然要像丧葬时那样穿丧服,而丧服的区别是由生者与死者亲局关系的远近而决定的。“五服”,根据《仪礼·丧服》的记载.其名称为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緦si麻。居丧期也分为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五等。按照礼制,在服丧期间还有许多居丧的规定要遵守,称为“守制”。第一,庶民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至居丧期满。第二,居丧期间禁止婚娶、饮宴等喜庆之事。第三,居丧期间禁止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