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和类型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模式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和类型•一、计划经济体制含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国家主导经济的极端形式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央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中心•消除私有制,生产资料由政府占有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类型•1、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2、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3、改良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4、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制2020/2/16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消亡过程•1、第一阶段,为建立计划经济创造条件阶段(1949-1952):•2、第二阶段,计划经济形成阶段(1953-1957)•3、第三阶段,计划经济完整形态阶段(1958-1978)•4、1979-,计划经济逐渐消亡和市场经济逐渐建立阶段2020/2/16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2、从主观条件看,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3、从外部环境看,50年代向苏联学习,受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4、根据地时代关于新中国经济体制的理论构想和体制实践的影响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国家对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亿元。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1952年增长141%和25%。随着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达到535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的5.8倍。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年增长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一大批原本没有的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以上说明了什么?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80年代的布票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思考: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弊端?3.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和弊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②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③经济增长缺乏效率,高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获得;技术创新速度缓慢,许多产品几十年不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商品短缺。①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条:指的是由中央直属部委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例如,国家税务局对各级税务部门就属于“条”。块:则是以地方行政当局统管的某一区域全部的行政行为。条块分割比喻两种指挥体系把整个国家人为分割成不同的领域。)第三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单一化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根本不能满足复杂的经济决策的需要•3、单一的计划调节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4、以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国民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5、以非经济利益为主的经济刺激方式不是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刺激方式•6、以纵向的信息传输满足不了作出理性经济决策的需要2020/2/1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第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78年12月~1984年10月)第二阶段:城市经济改革时期(1984年10月~1987年10月)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至今)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农业经济开始: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面临的是经十年“文革”动乱严重破坏后,国民经济的严重徘徊不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从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便从农业经济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分两步走:•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进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全国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经济体制所有制经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自主分散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人民公社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不分分配平均缺乏活力国有企业的弊端1、原因改革的过程2、措施试行(1979)推广(1984)深化(1992)扩大企业自主权管理体制分配体制所有制体制产权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1、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2、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3、分配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20/2/16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体制探索•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195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毛泽东★毛泽东:“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商品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陈云以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领导人的创造性思想,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1.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明确肯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肯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突破了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对立。•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说过:•“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87年十三大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阶段,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人类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计划经济----是计划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计划经济的长处和短处(1)长处: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等(2)短处: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生产需求脱节;难以调节好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造成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短处:(1)优点:运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功能;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生产者的技术创新;实现优胜劣汰。(2)缺陷:自发作用存在盲目性;事后调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竞争会引起两极分化;对某些社会公益部门和非经济部门难以起到调节作用。•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2020/2/16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一)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要求,通过全面迅速的改革,在短期全面打破旧体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在改革方式上,按照完整的改革计划,通过法律法规,以休克疗法和大爆炸的强制方式,整体快速地推进改革,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改革的任务。•第二,在改革内容上,根据西方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包括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全面的改革。•激进式改革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思想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避免危机和失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因此,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所有的市场要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