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邓功拉设计理念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及展示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生物学科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少而精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到抽象)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抽象到具体)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等;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维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目标课前评价动态教学评价课后评价教师跟踪学生的探究实验,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实验反思等等进行指导。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对难以量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全员群评、教师点评。课后试题的达标情况。教学评价单一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家鼠”、“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决内蒙古地区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防治草原鼠害”、“保护蒙古野驴”。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学校资源媒体资源学生资源计算机、数字显微镜、恒温培养箱、血细胞计数板、微量移液枪等草原鼠害新闻视频,各种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新闻报道事先安排指导三组学生操作“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收集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8天)。教学过程本节教学过程是循着具体→本质→现象进行设计,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转化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构建模型其他模型影响因素研究意义“J”型“S”型新课引入新课引入新闻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几个与内蒙古相关种群数量的时事新闻和新闻报道(入侵植物、蒙古野驴、普遍二胎、草原鼠害等)目的引入社会焦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与社会息息相关,关注科学与社会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并为后续现实问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构建模型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0204060n?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Nn=2n时间数量检验修正一:第一小组成员介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展示实验结果。二:展示自然界中存在的“J”型曲线的实例。三:讨论:能不能还用Nn=2n去代表上述的种群数量变化?四:修正:Nt=N0λt“S”型曲线一:第二小组成员展示实验结果并结合高斯实验。二:让学生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差异的原因,提出“S”型曲线和K值。三: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J”型曲线“S”型曲线形成条件增长速率、增长率特点有无K值理想条件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传染病等环境阻力有限条件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等等增长速率变大增长率稳定不变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K/2值达最大增长率减小无有其他模型一:第三小组成员展示实验结果二:“鲸鱼捕杀”、“蝗虫种群”影响因素1.内因/直接因素:出生(死亡)率、迁入(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外因/间接因素:空间、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自然灾害等。3.人为/重要因素:对野生生物的乱捕滥猎、对种群数量的人工控制等。新课引入研究意义1:有害种群的控制!2:保护野生生物资源!3: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4: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草原鼠害机械捕杀施用激素药物捕杀施用避孕药养殖或释放天敌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降低繁殖率减少数量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合理放牧、保护草场思考回答0204060n?细菌的增殖方式?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1个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讨论:Nn=2n时间分钟20406080100120140160180分裂次数细菌数量122438712882569512①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表示细菌数量)?②利用表格的数据在坐标中画出细菌增长曲线(时间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41653266420406080100120140160180分钟细菌种群增长曲线细菌数量/个010020030040050060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分钟细菌种群增长曲线细菌个数Nn=2n思考: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局限性?时间数量Nn=2n,优点: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局限性: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这种在假设的理想的条件下推测出来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在实验室或自然条件下真的存在吗?时间数量Nn=2n第一组实验小组:实验报告分析实例1: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1859年,24只欧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这里的土壤疏松,打洞做窝非常方便。于是,兔子开始了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不到100年,兔子的数量达到6亿只以上,遍布整个大陆。凤眼莲(水葫芦)凤眼莲原产于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我国目前有184万吨.它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实例三: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所示。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我国1000~1990年人口数量变化讨论:能不能还用Nn=2n去代表上述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种群起始数不是1个,而是3个或N0个?•如果每经过一个繁殖期后子代种群的数量是原来的λ倍而不是2倍?•如果每繁殖一代的时间是确定的,方程式的变量时间用t代替?数学公式(检验修正)Nt=N0λt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是前一个繁殖期的倍数时间(年)1.传统授课的体会2.探究式教学授课的感受3.教学感受教学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初次授课采用了传统的讲述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欠佳,而且把探究性实验课当成一般知识讲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愿望?能否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这样的思考设计了这堂课。在这一节中将自己的理解付诸实施……其核心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1.传统授课的体会1.课前:把探究性实验任务交给学生独自完成(教师指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在这样周期性很长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厌烦和拒绝,就可以看出注重实践的教学能正真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2.课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分享等活动,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的活跃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3.课后:这堂课的内容很多,需要控制好课堂的“发”与“收”,才能得以享受一个生成性的课堂。2.探究式教学授课的感受实验课程不仅对学生重要,对老师也至关重要。(1)对于学生,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欲望。从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一些知识是无法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达。(2)对于老师,可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灵感和信息,反过来促进自己的教学。因此,实验探究过程也是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3.教学实施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