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陈丽娜SWUSTMianYang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贡献者关键假设决定贸易模式的因素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1.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2.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5.不考虑需求生产技术绝对不同(绝对劳动生产率差)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生产技术相对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差)新古典贸易理论H-O模型赫克歇尔俄林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2.边际成本递增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资源禀赋不同特定要素贸易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贸易理论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保罗.克鲁格曼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3.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规模不同产品周期贸易模型雷蒙.弗农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国际经济学重点问题产品的同质性产品异质性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扩大的H—O模型新张伯伦模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国际经济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政策贸易理论第三节贸易扭曲理论国际经济学Intra-IndustryTrade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实际是一种部门间或产业间贸易理论。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部门内或产业内贸易。国际经济学案例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推进经济一体化。如果欧共体贸易壁垒逐步取消,那么依据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有理由预期,汽车,电冰箱,时装等不同行业产品,应在不同国家通过专业化方式生产出来,不同成员国生产同类产品现象应不断减少并趋于消失。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几十年后,欧盟主要国家仍在生产功能类似但品牌不同的汽车;人们仍在伦敦,巴黎,波恩,罗马超市中购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同款式时装和生活用具;满载瑞典家具驶向伦敦的轮船与满载英国家具运往斯德戈尔摩的轮船在海上相遇。国际经济学问题的提出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国际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传统国际国际贸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国际经济学挑战之一——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但二战后,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一个挑战。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国际经济学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贸易商品来源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国家同种或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国家适用的基础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生产函数特点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消费者偏好同质商品异质商品贸易利益来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利用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报酬递增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国际经济学挑战之二——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国际经济学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美国0.560.51英国0.810.76加拿大0.950.82日本0.510.39德国0.750.72意大利0.730.69法国0.770.80全部工业化国家0.700.70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国际经济学挑战之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国际经济学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46484954576058513241404037353336496816151312109600010203040506070801970198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日本美国韩国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国际经济学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国际经济学产业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写为II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Overlap)。美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口家具。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国际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loyd)合著了一本《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Theory),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H-O理论中的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就越大,而产业内贸易的量则在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较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国际经济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基础越雄厚,其贸易形态属产业间贸易。20世纪70年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规模收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探索的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克鲁格曼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天资聪颖,年仅24岁于1977年便在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的指导下,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赫尔普曼(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该书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序曲。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家――其因新锐的学术观点、流畅犀利的散文以及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在学术界与社会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PaulR.Krugman国际经济学亚洲奇迹的迷思PaulKrugman亚洲奇迹不是建立在它们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之上这种重视要素总量却忽视脑力的经济投入,最后终将招致失败。所谓东亚之虎其实不过是纸老虎而已。国际经济学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结果而非强调过程。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比较其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国际经济学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的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其一,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二,规模收益不变,即不存在规模经济。正是通过修正传统贸易理论这两个假设前提,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在古典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解释的产业内贸易和同类国家间贸易的现象。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互为条件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和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另一方面,大厂商与小厂商相比,在追求规模经济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国际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条件: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竞争地位平等商品同质,不存在产品差别。资源自由流动。市场信息畅通、完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案例二战后以来,美国小厂商数平均每年递增1.9%,相当于人口的增长水平,1993年以后新就业人员中,三分之二依靠小厂商。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机械工业中,小厂商所占的比重均达到75%以上。意大利被人称为“小厂商王国”,90%的工业公司是小厂商,小厂商中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84%,小厂商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小厂商之所以能在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大厂商的发展缝隙中生存和兴旺,原因很多。首先,小厂商构组的市场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无疑更趋于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而生产效率较高。其次,社会消费的多样性、多变性为小厂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不少产品或服务更适宜于由小厂商来生产和经营。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二战后,差异产品、垄断势力和价格歧视的存在使国际贸易的现实远离完全竞争假设:差异产品:产品具有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垄断势力和价格歧视:垄断势力: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巨型企业(如美国汽车市场上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对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面对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可以实施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虽然出售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国际经济学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矿),国际贸易中产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产业内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日本进口汽车)。•国际竞

1 / 1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