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自然: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明确将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本原:本已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这两层意思分别被译作“基质”和“原则”。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水本原说:(泰利斯)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也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这儿的水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概念的,万物的基础。如果天上地下均为水围绕,那么就推想出世界原初状态只是水。大地及其上的事物都是后来从水中产生的,正如谁滋养种子、培育生命的经验事实所显示的那样。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a)他将生成万物的本原称作阿派朗(apeiron/indefinite,无定,无限的意思),这里我们将其称作“无限定”或“不定”。b)阿那克西曼德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c)他还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于是提出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它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不承认一种性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性质,而不赋予本原任何特定性质.阿那克西美尼却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但这种转化关系是有一定分寸的.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a)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b)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简洁版: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逻各斯学说:(赫拉克利特)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原意是“话语”,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首先,逻各斯即上述引文里谈论的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其次,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但是,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逻各斯就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生成辩证法:(赫拉克利特)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当我们肯定一事物是如此这般时,它已变化成另外一个事物.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a)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于数的规定性。因此适用于万物的本原是数。数学的规定性分别是数学比例关系,数学中的对立关系(有限和无限等),和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4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b)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与数字相对应。(1—点,2—线,3—面,4—体,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可感形体,产生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注:数本原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字单元可构造一切事物的几何形状,长度为无理数的边长失去了相对应的数字单元。理神论:(克塞诺芬尼)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也是神的唯一性。唯一的神不仅没有人的形体,而且没有任何形体,反对神人同形论神的力量是无形的思想,不随着世间事物的变动而变动。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的意义上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除少数外,希腊哲学家认为神都是统摄世界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补: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四根说:(恩培多克勒)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流射说:人的肉体感官归根到底皆由土、水、气、火组成,爱和恨也在人体内其作用。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抵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流射”。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原子和虚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即不可分割,用来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以空隙来理解运动。如果说原子为存在的话,虚空就必须是非存在。要么承认本原只是存在而放弃虚空,要么坚持虚空而承认本原也可以是非存在。自然说与约定说之争:1、“自然说”:(“自然”来自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主要针对蒙昧的本能。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民主制度的、法制的、德治)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都与传统的氏族势力相对立,无特定的政治归属。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德尔菲神庙的铭句。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灵魂是认识事物的中介。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发现事物的真理。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德性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德性就是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德性不是具体的例子,而是一种形式,按着这形式行为便是德行。“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切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把德性等同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相互呼应,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无人有意作恶。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助产术:(苏格拉底)①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但这是获得真理的人的必经途径。④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如产妇产生新生命。理念:(柏拉图)它源于“看”,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参考:理念的特征: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3、不变性和永恒性。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分有和摹仿:(柏拉图)a)分有是讲理念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事物的类别是型相,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不能达到等同。b)摹仿则是具体事物通过摹仿来获得其存在。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摹仿有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其中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灵魂的三重区分:(柏拉图)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理性:控制思想活动。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肉体的趋乐避苦的倾向。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理性的欲望被称作爱欲,对善和真理的欲求。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智慧。激情——勇敢。欲望——节制。3、灵魂的本性是理性,激情和欲望赢服从于理性。现实与潜在:(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应该有尚未有的形式)向现实(事物已有的形式)的转化,即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已有的形式。现实与潜在是运功的两重本质。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②潜在的现实化是暂时的,潜在的形式会不断出现,因此运动有连续性。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④潜在相当于不变的质料,载体是不能被现实化的潜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目的论:(亚里士多德)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②但并不是自然可以像人一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必须满足人类的目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趋向。这种倾向会因受到阻碍而中止,因而出现偏差,有目的之自然倾向受到阻碍也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