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概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个转变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遇到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看到了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第二阶段:理论探索阶段《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露。第三阶段:全面形成阶段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的形成。一、历史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奠基性意义。所以,1888年,恩格斯在为其《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作修改时,翻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提纲》反映了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旧哲学的批判姿态。于是,为反映当年的历史事实,恩格斯特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提纲》更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时候,曾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标题《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现在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1845年2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驱逐马克思出巴黎,马克思就到了布鲁塞尔。4月初,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会见马克思。为了表明两人共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准备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为了详细制定他们的新观点而写的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一笔记,认为它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这个提纲所包含的思想,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作了进一步的、全面的发挥。费尔巴哈简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原属于黑格尔左派,后又与黑格尔学派决裂,转变成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二、主要内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它通过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把社会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础提了出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原理。《提纲》的写作目的: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一)逐条解释第一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1、揭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事物、现实、感性”:是指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物质世界,人化的外部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生活于其中并经过其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们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对象性:客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属人性与客观性。即客观事物能够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特性,它既取决于客体,更取决于主体。客体或直观形式:外部客观事物未经人类实践改造过的天然状态。在此,外部客观事物被理解为现成给予的。“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白板说:观察实验中的重要认识论问题•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中性观察”观点和“观察渗透理论”观点:•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倡导独立于理论的纯粹的观察(中性观察),并认为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进入形成理论的阶段。•汉森、波普尔、库恩著名科学哲学家等则否认有纯粹的中性观察存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着理论”。库恩•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更合理,也更合乎实际•原因之一:观察不仅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工信息的过程。•原因之二:观察陈述总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预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原因之三: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或“导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客体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是什么。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是一个既包括信息输入,又包括对原始信息进行初步处理、识别的主动认知过程。理论对观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全面渗透。•①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X射线的发现爱丁顿实验•②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普利斯特列-脱燃素空气与拉瓦锡-氧气•约里奥。居里夫妇观察到“中子”,但没有发现中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③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观察•布朗运动:布朗认为是活的花粉之间的作用,爱因斯坦等人认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④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波长为7000埃的红光观察的主观性1、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黑色的幽灵2知觉的选择性法国第一夫人、前著名模特布吕尼的黑白裸照在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9.1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人的感性活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象性活动: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去,改造客体,优化主体。人的本质力量:人本身的自然力(物质基础);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智力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精神动力因素)。这些因素是人的本质力量。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对象性活动实践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事物在人的思想中是经过改造过的物质;客观事物在现实存在上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过的事物。人化的外部世界是由主体确立的。人在外部世界面前是主体,外部世界仅是被改造的客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从主体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外界客观事物来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追求来批判性处理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指不是从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这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消极认识论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批判。即: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从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到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1)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世界是物质的、先天的,但它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2、揭示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即指意识、精神的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即指脱离了现实的被夸大的歪曲了的能动性。即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视作可以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纯思维的活动,从而导致外部世界被视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王阳明“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可见,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是抽象的能动性3、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实。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思想客体”即指“绝对观念”“感性客体”即指“客观事物”“犹太人活动”即指犹太人利己主义的经商谋利活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即指人的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活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的意义:(1)认识论意义。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2)本体论意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实践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绝对观念这种神秘的思想客体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张把自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但他未能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对实践做了错误的理解。(1)把人的活动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认识活动。(2)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商牟利或利己主义的活动。综上,所以马克思最后总结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局限性的要害之所在。第二条:指出了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1)以往哲学家的真理标准观(2)马克思的真理标准观2、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是真理马克思:“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思维的真理”、“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这三个概念都是指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此岸性”是德国康德用语。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把现象和本质截然分开,认为两者之间有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现象在“此岸”,本质则在“彼岸”,人的思维只能把握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停于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他认为超出“现象”而企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可能的,这即知识的此岸性。他认为“此岸”的“现象”与“彼岸”的“自在之物”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马克思在这里借用“此岸性”一词,目的在于证明思维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世界根本无所谓彼岸,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马克思认为,人可通过实践来认识、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特征:脱离生活实际,讨论一些与社会、自然、人生无关的神学问题;形式上繁琐论证。引申为无意义。它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奴仆,是为神学服务的;社会理性应该服从信仰。它的目的在于论证天主教的教条,反对科学,设计天主教会和封建迷信统治。它的论证方法是从神学教条出发,硬把一些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主观地联系起来,诡辩地层层推演,以使得出预期的结论。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推出,任何离开实践而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只能是如同中世纪经院哲学那样烦琐无聊、毫无意义,从而从反面再次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科学划界实证主义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这个命题才有意义,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证伪主义可被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库恩的观点凡是有共同“范式”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怎么都行”第三条:批判一些旧唯物主义者在关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相互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英雄史观,进而阐述社会实践对改变环境、改变人的决定作用。1、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

1 / 1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