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章腧穴总论一、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二、腧穴的别名1.砭灸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内经》3.孔穴----《甲乙经》4.穴道----《太平圣惠方》5.经穴----《金兰循经》6.刺激点----《新编针灸学》2三、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无定位、无定名阶段:2.定位、定名阶段: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3•“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各有所指。•腧穴--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俞穴--指五脏六腑的背俞穴。4四、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内经》为腧穴的分类已奠定了基础,论及穴名约160个。《甲乙经》共载腧穴349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腧穴354穴。《针灸大成》载有腧穴359个。《针灸逢源》载有腧穴361个。52.奇穴: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是在“阿是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代记载:《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千金要方》--187个《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名称,收集25个奇穴。6《针灸大成》正式将奇穴称为“经外奇穴”载有35穴。《类经图翼》称为“奇俞”,载有84穴。《针灸集成》汇聚了144个奇穴。现代记载:《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1962年人卫版)载有经外穴588个。《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篇)(郝金凯1973年人卫版)载有经外穴1007个现有奇穴:588+1007=159573.阿是穴: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一类腧穴。最早见于《千金方》。《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五、腧穴的命名8一、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一)扪穴检查诊断疾病(二)检测穴位诊断疾病二、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三、特殊作用:1.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出现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2.相对特异性:9第三节特定穴一、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点称号的腧穴。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一)五输穴1.五输穴命名的由来及含义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10所出为井: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所溜为荥: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所注为输: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及彼的部位。所行为经: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井穴专主心下满,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荥穴泻火主身热,输治体重与节痛,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11阴经五输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12阳经五输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阳溪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13•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14(二)原穴、络穴(1)原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六阳经中,原穴单独存在。六阴经中,,“以输代原”。《类经图翼》:“阴经之输并于原。”《难经六十二难》:“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太渊合谷肺大肠,神门腕骨心小肠。大陵阳池包经焦,脾经太白胃冲阳。太溪肾经京骨旁,太冲肝虚足少阳。15(2)络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合称“十五络穴”。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心包内关焦外关,公孙丰隆脾胃扬。胆络光明肝蠡沟,肾络大钟膀飞扬。脾之大络名大包,任络鸠尾独长强。16(三)郄穴(1)含义: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2)分布特点: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常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肺大孔最温溜取,胃郄梁丘脾地机。小肠养老心阴郄,膀肾金门水泉立。心包郄门焦会宗,胆肝外丘中都须。二跷附阳与交信,二维阳交筑宾抵。17(四)下合穴(1)含义: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2)分布特点:下肢膝关节附近。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咳论》云:“治腑者治其合。六六腑下合足三阳,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胃三里,胆合阳陵焦委阳。18(五)背俞穴、募穴•(1)背俞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相对应。19(2)募穴的含义及分布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位置随脏腑高低而排列。有的分布在本经,有的分布在它经,大部分分布于任脉之上。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20募穴脏俞穴募穴腑俞穴中府肺肺俞中脘胃胃俞膻中心包厥阴俞日月胆胆俞巨阙心心俞中极膀胱膀胱俞期门肝肝俞天枢大肠大肠俞章门脾脾俞石门三焦三焦俞京门肾肾俞关元小肠小肠俞21(六)八会穴(1)含义: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2)分布特点:多分布在躯干部、四肢部。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脏会章门腑中脘,筋会阳陵脉太渊。气会膻中血膈俞,骨会大杼髓绝骨。22(七)八脉交会穴(1)含义: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流注八穴》,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一书中23(2)分布特点: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由于奇经八脉的经气与十二经脉的经气以八穴相通,故此八穴既能治疗奇经八脉的病证,又能治疗十二经脉的病证。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外关阳维锐眦逢。后溪督脉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以通。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隔喉咙。24(八)交会穴(1)含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2)分布特点: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25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此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古今医统》云:“盖必同其身体随在而分折之,固无肥瘦长短之差讹也。”2627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2.活动标志:指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28三、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29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此法源于《千金方》。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30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此法见于《千金方》。适用于四肢部作横寸折算。313.横指同身寸: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称“一夫法”。此法出自《千金方》。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32四、简便取穴法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