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封建专制时期的英法第一节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英国(15—16世纪)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圈地运动二、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三、宗教改革四、外交政策第二节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法国(15—17世纪)一、16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三、宗教改革和雨格诺战争四、17世纪前期专制统治的加强五、黎塞留和法国专制制度的加强作业与思考题:1、论述英国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后果。2、阐述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情况。3、论述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后果。4、阐述法国16世纪经济发展特点及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5、都铎王朝。6、圈地运动。7、资本主义手工工场。8、亨利八世。9、英国宗教改革。10、托马斯·莫尔。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圈地运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工业:16世纪英国的毛纺织也发展起来,毛纺织业从此变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农村中首先兴起了分散的手工工场,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布在英国各大城市。农业:14世纪,英国农奴制度特别是在1381年瓦特·泰勒起义打击下走向瓦解。15—16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营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到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2、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1)背景:(2)圈地运动:就是指用暴力剥夺个体农民的份地。以英国为典型。从15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前后断断续续延续三百年。由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毛纺织业发展,使羊毛价格变得昂贵,使养羊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新兴的资本家用暴力将农民从土地上驱赶出去,用栅栏、篱笆把土地圈起来从事养羊业,史称“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实质就是剥夺农民土地。(3)后果:①土地集中在少数新贵族、商人手中,变成了资本家,从而在农业中出现了资本家、农场主阶级。在被圈占的土地上,贵族地主或者雇佣牧人在上面饲养绵羊,或者出租给农场主。他们靠圈地起家,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被圈的土地在16世纪占全英国土地的1/2—2/3,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②农民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破产的农民(流浪汉)流亡到城市充当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农民丧失土地,因此封建土地制度消失,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产生。百年战争失败后,英国封建主向法国扩张的出路堵塞了,所以,内部矛盾冲突加剧起来。百年战争不过两年,英国爆发了争夺王位的战争—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约克家族(白玫瑰为族徽),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为族徽)长达三十年。联合封建贵族,内战。结果:王位由兰开斯特家族远支都铎家族亨利继承王位,使大封建主的力量大大削弱。一些中小封建主日益和城市富裕市民发生经济上的联系。这些贵族称为新贵族。新贵、富裕市民和正在开始兴起的资产阶级支持英国中央政权。从十五世纪末起,英国政治也向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红白玫瑰战争英国因1453年的英法战争失败加之国内赋税徭役的不断加重,以及旧贵族(诸侯)的互相倾轧和对人民的掠夺,使得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约克公爵理查于1455年宣布摄政,但兰加斯特族依靠西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兰族和约族的族徽分别是红、白玫瑰,所以此封建混战称红白玫瑰战争。内战结果导至: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下日益巩固。二、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1485—1603)英国玫瑰战争结束时,兰开斯特家族的远支都铎家族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年)为都铎王朝的开端。都铎王朝统治的时期,英国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时期,在政治上则是专制王权的建立和封建统治的衰落阶段。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政策:①围绕圈地运动颁布的血腥立法;②镇压反圈地运动的罗伯特·凯特起义;③实行宗教改革,满足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夺取教会财富的要求;④实行适应工商业的发展的外交政策——海外掠夺;围绕对外贸易给商人以种种特权。三、宗教改革1、背景①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教会财产以扩大自己的经济力量;②正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不再容忍罗马教廷在政治、经济的特权,当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之后,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9在位)发起自上而下的改革。2、导火线: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9)的离婚案。亨利八世原来经过教皇的特准,同他的寡嫂、西班牙国王斐迪南的女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结婚,后来要求离婚。硬要当时的教皇克利门特七世宣布原先那个教皇的处理不合法,并且让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大主教兼国王枢密大臣乌尔西去同克利门特磋商,判决这件离婚案。教皇不愿得罪当时兼领德意志和西班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以迟迟不予批准。亨利以此为借口,借口教皇不批准他的离婚案开始了宗教改革。在1529年,撤销解除了乌尔西的职务,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3、内容:⑴国王亨利利用议会揭露教会的种种黑暗,责令英国教会把交给教廷的岁贡上交国王;⑵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任命神职人员,规定教义;⑶亨利八世封闭了许多修道院,没收了他们的财产,把大部分土地或者赏给宠信,或者廉价出售给官吏、商人、大地主和农业资产阶级;⑷改革后的宗教保留着天主教的主要教义,与路德新教靠信仰赎罪的新教结合起来,所以改称“英国国教”。4、影响:(作用)⑴改革后的英国教会脱离了教皇的管辖,却保留了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天主制和宗教仪式,被称为“英国国教”;⑵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实现的,它打击了罗马教廷,有力的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四、外交政策1、海外掠夺的开始英国增强海上力量。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商业取得很大进步。商人积极向海外活动,政府鼓励本国商业,过去英国对东方国家和北欧国家的贸易大多由威尼斯和德意志的商人垄断;16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经由本国人经营,英国商人组织了一些经政府特许的贸易公司。贸易公司名为经商,实际上成为英国向海外扩张、殖民掠夺的工具。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步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国家的后尘,取美洲、亚洲建立殖民据点:①1584年,英国在北美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开始了英国对北美的征服;②在亚洲,英国东印度公司排挤葡萄牙人的势力,骗取了对印度贸易的特权。2、与西班牙的矛盾和海战海战:1588年西班牙出动“无敌舰队”,英国、西班牙发生海战。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这次海战实质上是后起的殖民主义国家英国与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的一次大决战。英国获得全胜,开始树立海上霸权。而西班牙从此衰落下去。3、英国的早期殖民活动英国打败了西班牙之后,从16世纪末开始派舰队去侵掠西印度群岛,接着英国开始组织向北美的殖民活动。①在北美今天的弗吉尼亚,于1607年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接着巧取豪夺,蚕食印第安人的土地。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逐步拓展殖民地。②从非洲掠夺黑人到北美。在美洲靠黑人奴隶劳动榨取财富;从黑人奴隶的贩卖中,英国也攫取了巨额的血腥利润。资产阶级又把牟取的暴利转用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海外掠夺等一系列暴力活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须得劳动力和资本。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暴力掠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16世纪后半期,英国国势空前强盛,生产不断增长,经济走向繁荣。第二节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法国(15-17世纪)一、16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国早在12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农奴解放过程,于16世纪进入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步入先进国家的行列。在工、农业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之后,法国专制政府对工商业的发展实行保护和支持政策,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二、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专制王权的确立(15-17世纪)1484年,路易十一开始;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1562—1594年,雨格诺;1594—1610年,亨利四世;1624—1642年,黎塞留。16世纪是法国在政治上从中央集权开始走向君主专制政治的时代。百年战争中法国的胜利提高了王权的声誉:①一部分大封建领主的力量削弱了,另外加之1358年百年战争中法国北部爆发的大规模的扎克起义,更迫使②中小封建主向王权靠拢。因为只有依靠王权的强大才能维持他们的自身的存在,而中小封建主的支持也是促使王权强大的阶级基础。③资产阶级刚刚兴起,需要王权的保护,他们在经济上大力支援了王权。为了取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支援,王权也有意识的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措施,致使资产阶级在当时是全力支持国王的。(措施:例如为保护工商业而禁止羊毛等原料出口,实施保护关税制度,广泛开设集市贸易,保证交通的安全与畅通等等。这一切都使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很大利益)。正因为国王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所以新兴资产阶级往往利用政府卖官鬻爵的机会买得贵族称号,并以获得贵族头衔为荣。这就使法兰西的历史上出现“穿袍贵族”以有别于旧有的“佩剑贵族”。资产阶级贵族化是法兰西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法兰西王权强大,所以国王逐渐不需要“三级会议”的支持了,从路易十一以后,即从1484年开始,在法国70年间内没有召开过一次“三级会议”,所以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于路易十一时期。三、宗教改革和雨格诺战争1、宗教改革十六世纪法国的统一和王权的强大,限制了罗马教廷对法国教会的过分贪求。1348年,法王查理七世的国务诏书,规定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权,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出。1576年,法兰西斯一世与教皇签订“波伦亚协定”,规定法国高级教职由国王任命,教皇批准,这些使得教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16世纪王权强大。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对罗马教皇胜利的夺权斗争。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迫使教皇里奥十世,承认法王有权授予在法国的主教等教职的权利,并规定:教会收入中,大部分归法王所有。因此,法国虽未进行宗教改革,但实际上教权已经从属于法国的王权了。这样,自法王把教权与王权集中于一身之后,既得到了封建贵族的拥戴,又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这时候法兰西已经初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权。随着法兰西王权的加强,法国国王在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由于富庶的意大利是它的近邻,又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所以成为法兰西侵略的主要目标。法国于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时期开始发动侵略意大利的战争,史称“意大利战争”。由于战争受到教皇和西班牙的干涉没能顺利展开,到1559年(连续65年的战争)以法兰西战败而结束。意大利战争绵延65年之久,耗费了法兰西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引起法兰西各个阶层的广泛不满。(国王威信显著下降)这一时期,路德教派和卡尔文教派先后传到法国。(路德教派是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创立;卡尔文是法国宗教改革家,在受到法国当局的迫害后逃到瑞士,在瑞士创立卡尔文教派)由于卡尔文教派的教义和教会的组织形式更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它在法国流传很广。在法国南部的一些大城市里,卡尔文教派首先开始流行起来——卡尔文教派在法国称为雨格诺派(意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拥护者),一译胡格诺。信奉卡尔文教派的(雨格诺教徒)包括法国资产阶级、平民和农民,另外一部分反对君主专制,企图没收教会的财产,割据称雄的贵族趁机也加入了卡尔文教派,并以卡尔文教作为反抗王权斗争的工具。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封建贵族组成“天主教同盟”,站在国王的一边,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从1562—1594年共打了32年的仗,史称“雨格诺战争”。双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国王和旧教(天主教)贵族集团)都以宗教为旗帜,实际上是争夺政治权利的战争。2、雨格诺战争:1562—1594年间法国雨格诺派和天主教派的内战,实质是各封建主集团以宗教分歧为名进行的内讧。由于天主教派迫害新教徒——雨格诺教徒(日内瓦宗教改革的拥护者)引起的。1572年8月23日,“圣巴托罗缪之夜”,天主教派对雨格诺教徒进行了大屠杀,最终由于各地农民起义的高涨迫使两派相互妥协。1598年亨利四世为结束雨格诺和天主教派的内战颁布《南特敕令》(在南特城颁布的法令)。规定:天主教仍为国教,恢复其原有特权,并归还没收的土地和财产;雨格诺派享有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