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公共政策的监控、调整与终结公共政策的监督公共政策的控制公共政策的调整公共政策的终结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一)一般含义为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与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运行状态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督:获取政策运行的偏差信息;政策控制:对政策偏差的纠正。(二)公共政策监控的困境公共政策运行主体的不完全性。政策监控主体的双重性,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二、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依主体不同:1、政府对社会;2、社会对政府3、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依政策过程环节的不同:1、对政策制定的监控;2、对政策执行的监控;3、对政策适用的监控;4、对政策评估的监控。三、公共政策监控机制与模型(一)立法机构的监控机制1、作为政策监控客体的立法机关法案的公开;行政机关的监控;司法机关的监控2、作为监控主体的立法机关立法机关监控谁,如何监控?依靠法律监控政策;听取预算、决算、报告通过人事任免监控以询问和质询的方式监控通过视察、检查、调查来实时监控(二)行政机关1、对行政机关政策制定的监控立法控制;司法审查行政程序的控制2、对行政机关政策执行的监控立法机关的控制司法机关的控制行政内部监控群众监督(三)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1、违宪审查2、行政诉讼(四)政党政党如何进行政策监控?1、政党成员进入立法机构;2、政党成员进入行政机关;3、政党的组织监控;4、政党通过舆论来监控(五)公民问:公民如何监督政府及其公共政策?1、公民通过选票进行监控;2、公民通过诉讼进行监控;3、公民通过舆论进行监控。(六)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与公民大体上一致;但它手中有公民没有的利器:游说。(七)大众传媒无冕之王;第四权力。定期的选举;呼吁;评论。(八)政策监控机制的模型政策监控主体与客体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政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3大要素权力制衡;信息对称;利益诉求。三者缺一不可。多元共治解决监管难题2016年02月04日11:新论稿件来源:解放日报■蒋硕亮从上海自贸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践来看,要做好对市场主体海量的经营行为的全程监管,要解决三个难点。一是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监管动力不足问题;三是监管权威不够问题。监管信息、监管动力、监管权威这三者构成监管机制优先运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是确保监管效果的关键因素。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共存。如果缺少某一个要素,监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先来看信息不对称。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情况来看,上海自贸试验区有8万家各类市场主体,各方面需要监管的事务呈现天文数字。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政府监管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尤其是对某一个监管部门而言,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对其他监管部门的信息难以及时掌握,所以,就单一部门而言,它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此外,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行而言,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具有静态性和滞后性,导致监管的滞后,甚至难以跟上。四、公共政策的调整(一)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客观原因政策问题的变化;政策目标的变化;政策环境的改变;政策资源的改变;政策缺陷的暴露;政策的副作用的加大2、主观原因人的观念、思想等的变化如公众生育观念的变化(二)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1、政策目标的调整;2、政策方案的调整3、执行措施的调整;4、政策主体和作用对象的调整四、公共政策的终结(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政策使命的完成;2、失误政策废止;3、稳定的政策转化为法律。(二)公共政策终结的倡导者1、政策反对者;2、既得利益者(政策观念的改变);3、改革者。如邓小平。(三)公共政策终结遭到反对的原因1、利益差别政治利益、经济利益2、人的习惯性职业的不习惯、不安全感3、认知对政策终结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四)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1、掌握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2、把握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的长度3、正当的利益补偿4、公共利益的正义性换取人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