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郑秀坤主要内容一、大学生使用网络概述二、大学生不良的网络心理及调适三、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一、大学生使用网络概述(一)互联网形成与发展(二)互联网的概念及特点(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要(五)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一)互联网形成与发展1960年,利克里德尔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人----机共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出于战略考虑,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网络,把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这是互联网的雏形。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投资,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建立5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形成了NSFNET的雏形。(一)互联网形成与发展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把网民带入了一个真正的信息时代。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全球上网人数为22.67亿人,网络普及率32.7%。预计到2020年,全球上网人数将达到50亿人,届时网络普及率将达到66%。今天网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学习、购物,而且可以在网上交友、聊天、开会,甚至玩游戏、赌博等,互联网正在改变并形成网民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互联网形成与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2001年为3370万,至2011年12月底,网民规模突破5亿,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20~29岁人群成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占36%。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二)互联网的概念及特点1.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以接收、存储、处理、传递全球信息为主要功能的国际互联网络。(一)互联网的概念及特点2.互联网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频繁性隐蔽性娱乐性开放性网络的“双刃剑”效应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又是一个无序的社会。硬环境--------------有序性;软环境(网络行为)----无序性。网络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和消极双面影响。(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途径。第三,可以完善人格构建。1)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民主、平等、隐蔽、发展快捷,功利性少,有助于增强交流障碍者的自信心。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忠实保密的交流对象,为郁闷、压抑、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找到宣泄出口。丰富知识面,挖掘综合潜能,提高能力效率,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成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引发心理障碍。引发感情纠葛。导致网络人格失真。2)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网络成瘾症、网络性心理障碍和网络犯罪等。网恋、失恋、多角恋爱、婚外恋、情杀等。虚拟网络环境使角色失去对周围现实的感受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导致了孤僻、冷漠、欺诈人格的心理。(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要1、完成关注和“管理社会”的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富有爱国信念和具有广阔视野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了“成人化”的趋同心理。但是,现实的身份决定了无法真正参与社会事务,校园环境限制了对社会复杂现象的认知和信息的反馈。因此,在BBS、微博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就成为有志青年抒发抱负的一种形式。境外反动站点利用大学生简单化心理及逆反心理的特点,散布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谣言。在缺乏综合判断力的情况下,大学生们易信以为真,并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仅凭热血以吐为快,观点片面性、简单化,单纯、幼稚,实践可操作性低,却能获得一种替国家出谋划策、参与社会建设的心理满足感,强化了正义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关心国家大事的信念和爱国意识。值得注意!!例如,美国中情局提出的对华《十条诫令》第一条就规定:“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第三条规定:“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中情局:《中国十诫》,《环球》2001、9(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要2、纯洁的友谊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情感萌发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纯洁的友谊和精神的共鸣。但现实人与人复杂关系等因素限制了情感的交流,个体呈现孤独、自闭的心理状态。网络提供的心理安全意识和非功利意识,能让渴望情感交流的大学生轻易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网络交往主要通过文字符号,抹去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身生理等个体特征,是一种“纯情感”交流,倾诉意识和倾听意识同时得到满足,双方都会产生心理压力释放的愉悦感、依恋感。缺少家庭父母亲情网络的想象色彩,易使异性双方进入一种“网恋”状态。网恋并非真实恋爱,心理学将这种对异性抱有的神秘而带浪漫色彩的现象称为“晕环”现象。“网恋”现实迅速破灭,形成网友见面的“见光死”。重过程不重结果,心理及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爱情迫切心态;好聚好散,不用负责任网络心态,编织玫瑰色网恋梦。网恋近来,媒体报道了许多案例,有些幼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和“网恋”朋友见面过程中被骗或者被害,或者有大学生自愿成为他人的网络“情妇”。虽然这只不过是一些极端和个别的例子,却不能不引起大家对这种现象的关注。青春后期大学生有了明显和自觉的性生理和心理需求,由于社会文化的限制,这种需求处于一种性压抑状态。由此引起的性挫折使青年大学生性心理处于焦虑状态。性心理对象的直接性和易冲动以及自我安抚行为具有较大目的性。黄色网站便提供了某种低层次宣泄的渠道。3、性心理需求(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要经常“看看”的人大多数表示“看了就看了,没有什么”,但仍有一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近利用网络“拉客”进行色情交易的行为,更是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找到黄色网站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调查显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性心理调节显得格外重要。标榜个性独立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知己,而在网络中得到轻松的解决。志趣相投的网友贴帖子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回应别人的观点,还可以在聊天室里进行即时交流。“观点相对一致”的交流,强烈的互动色彩,个体在他人的赞许、支持中得到满足,感到的集体的关怀。4、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要不仅要求周围人按照成人的角色来对待他,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非理性状态—“只要能引起注意就成”。受传统文化及自身条件的限制,现实生活中这种想法更多呈现为一种压抑状态或零星闪现。网络张扬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最佳地点。5、成就感和表现意识的需要(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要制作一个有特色的主页,让别人了解自己。BBS转贴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或者各种猜测,发表各种怪异的“高见”。网络BBS点击率回复帖子数,有“看头”。能力表现话题不离性和其他禁忌;他人人身攻击;黑客攻击网站和制造病毒;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破坏的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吸引眼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1524约束力减弱,自由度增强;道德责任感减弱,游戏心态增强;群体性减弱,个性化增强;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五)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3目的性减弱,盲目性增强;6保守性减弱,创新性增强。1、约束力减弱,自由度增强虚拟性的网络以知识、消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为表达形式,创造了逼真的现实环境,形成了一个时空概念。“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匿名方式、面具化形式,可从事网聊、网恋、网婚,虚拟国家的公民等虚拟行为。网络行为没有监控,更加自由;现实社会起规范、监督、控制作用的道德、法律、习俗、礼仪、舆论等,对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明显减弱。2、道德责任感减弱,游戏心态增强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是经过磨练、体验之后形成的共识。道德规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现实社会大学生除心理变态者外,都能对己对人对社会负责。具备一定道德素养,能按照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交往对象大都是熟人(老师、同学、朋友、亲戚等)。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纪律的约束,传统道德能得到相对好的维护,从而使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现实生活虚拟网络社会,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传统道德存在的基础逐步消解。年龄、性别、身份、外表等重要特征,在网络中没有意义。网名是不可信的,行为亦是不可信的。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责任感减弱。网民还缺乏建立网络道德的知识和经验。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责任感减弱带来的游戏人生心态的滋生。说假话、发假消息、谩骂、欺骗甚至恶意攻击等屡见不鲜。游戏心态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世界大学生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日常生活的行为基本上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可控可测的,但网络行为盲目性增强,而目的性明显减弱。3、目的性减弱,盲目性增强10%玩游戏,44%收集信息,46%聊天。全国5所高校800名学生上网目的为调查:互联网:信息量大且混杂,不可信度高,可选择性强;大学生:控制力、辨别力弱,上网目的不明确,游戏心态过重,上网有的纯粹情绪使然;管理:高校网络德育落后。主要原因43%的学生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指导,但家庭及社会基本上还是空白,学校的工作也比较薄弱。目前大学生上网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状态。调查表明大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各个领域的资深人士或专家;可针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定期收到最新的信息;可在网上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建立工作小组——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班级制时代的群体。4、群体性减弱,个性化增强群体性倾向减弱,个性化倾向日益增强。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喜欢标榜个性,不愿随俗,行为标新立异,对成人与社会习俗的拘束常有反抗现象。5、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行为不但偏激,而且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产生了反抗性行为,个别的甚至出现越轨行为。互联网使大学生行为上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社会、家庭、教师的束缚自由、开放、平等的网络空间,不仅得到了极好的学习机会,心理解放,人格独立,主体意识空前提高,迸发了无限创新激情和令人惊奇的前所未闻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6、保守性减弱,创新性增强国家实施“创新工程”,以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现实生活的保守性强,而创新性弱,过多地表现为顺从、保守。二、大学生不良的网络心理及调适(一)网络成瘾及调适(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调适(三)大学生不良网络道德行为(一)网络成瘾及调适网络成瘾(InterneteAddicationDisorder)简称“IAD”网络依赖(InternetDependency)、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1、网络成瘾综合症通常漠视现实生活,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常常无休止地上网。早上一起床就有上网的欲望,晚上睡觉时也梦见白天浏览的内容。共同特征2、网络成瘾者的行为特征综合许多学者的研究,有以下症状中的三个以上,就可能患有IAD。如果一段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互联网的内容。网瘾越来越大,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1)耐受性增强2)出现戒断症状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经常说“再过一分钟就下线”,但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生活中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3)时间失控安装和尝试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2、网络成瘾者